第七章 二辞还师安生民
第七章 二辞还师安生民 (第2/2页)“宇文化及作乱江都,荼毒生灵,人神共愤。大王提一旅之师,会战黎阳,破其精锐,擒化及诸辈,使百姓得安。此功一也。翟让以诚待士,遭李密暗算,大王不忘故旧,高举义旗,传檄天下,声讨其罪,终在管城克捷,洛口荡平,使翟让旧怨得雪。此功二也。
“自起义以来,大王亲秉旌钺,所向披靡。定河北则窦建德束手,安山东则綦公顺等归命,平河南则王世充震恐。今河北桑麻遍野,山东弦歌不绝,河南黎庶安乐,此皆大王神武所及也。黎阳、兴洛二仓,天下粮枢,尽归掌握。积粟如山,可支十年;存帛如丘,足衣万姓。开仓赈饥,河南流民得活者数十万;平粜抑价,山东百姓蒙惠者百万家。
“大王治军,法纪严明而士卒乐效;理民,宽仁为怀而豪杰景从。文臣竭智,运筹帷幄,武将效命,决胜疆场,此诚君臣相得之盛况。
“臣等窃观,当今海内分崩,非雄才大略者不能定鼎;黔首待拯,唯圣德仁心者方能抚慰。大王既应图谶,又建不世之功,德泽被於四海,威名震於八荒。若犹谦退不就,恐失天人之望。昔光武中兴,犹且虽让而后受;唐尧禅位,终因众请而允从。今臣等昧死恳请,伏愿大王体天心,顺民意,早登大宝,正位称尊。上以承七庙之祀,下以安兆民之心,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臣屈突通、薛世雄、王须达、黄君汉、徐世绩、陈敬儿、高曦、高延霸、单雄信……,綦公顺、周文举、李公逸……,罗艺、高开道等四十五人,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奉表以闻。”
这次劝进,可比上次的声势大得多了。
不仅从在军中的将军以上诸将,大都列名,薛收等文臣,包括隋降文臣,亦有部分列名。
而李善道看罢,却仍是不允。
且亦无须赘述。
翌日拔营继行,渡过黄河,进入河北境内,转而北上。沿着通济渠,行二三百里,到了贵乡。
魏征等本是要到武阳郡的南界,迎接李善道。李善道不乐虚礼,传令魏征不必远迎。魏征等遂就在贵乡城外三十里处候驾。大军骑先步后,旁边的通济渠上,舟楫如流,大小船只首尾相接,其上所载,或为粮秣、或为此番歼灭李密所得之甲械军资,水陆并进,蔚为壮观。
闻得魏征等在道前相迎,李善道乘马,驰出中军,自往去见。
两下在浩荡行军的大军边上相见。
魏征等齐齐下拜,口中山呼:“大王万安!今大王亲率王师,一战而殄灭李密之众,威震河洛。王师凯旋,不唯武功赫赫,更见仁义布於四海,德泽流於遐方。大军所至,百姓安堵,襁负而迎,争献浆粮,此诚神武不杀、应天顺人之象也,万民仰止,无不歌颂!”
李善道哈哈一笑,将魏征等为首的几人扶起,上下打量魏征,笑道:“玄成,苦了你了!”
“大王此话何意?”
李善道指了指他的脸、指了指他的肚子,笑道:“才两三个月不见,你是又黑了、又瘦了。我领兵出征,多亏你在贵乡,操劳河北军政,北御突厥之寇,输送粮秣不绝。昔汉高定鼎,萧何功居第一;今我平洛,玄成之功,亦当不在萧何之下。”
魏征忙躬身说道:“大王过誉,臣何敢当!此皆臣分内之事,岂敢比於古之贤臣?”
李善道拍了拍魏征肩头,接着与从他相迎的卢承道、裴矩、欧阳询、虞世南等等诸臣一一见过。道边非是叙话之所,李善道就与诸臣同行,或乘马,或乘车,还贵乡而去。
……
傍晚时分,到了贵乡城外。
贵乡城中张灯结彩,父老夹道迎拜,献酒献食。李善道少不得停下与民同乐,推辞再三,只取清水一杯,以示饮之。他扶起跪拜的孩童,抚其头顶,目光扫过人群中的苍颜白发者,忽然顾与魏征等喟叹说道:“我兴兵本为安民,非欲称雄天下也。玄成,观此民安,岂不心慰?”
魏征诸臣点头称是。
却早有裴矩等人,听说了从军诸将、诸臣两次上表劝进之事,闻得李善道此言,便悄然对视一眼,都是心中一动。
传了军令,命凯旋诸部,入城外营中驻扎,不得擅入城中扰民。又令魏征将事先准备好的犒劳将士之物运出,由罗忠、张升负责发放各营,羊酒粟帛,极为丰厚。将士欢呼之声,震动原野。处理完了这些军务,李善道这才入城。到了城中,府衙设宴,群臣侍坐。
酒过三巡,李善道举杯,顾视群臣,笑道:“昔高祖入咸阳,约法三章,百姓安之。今我军凯旋,亦当以抚民为先。此讨李密,得了山东、河南数十郡之地。这些地方,久受兵灾,民不聊生。当务之急,在於休养生息,省徭薄赋,使农夫归田,商旅通途。玄成,裴公,此事便交由二位主持。此外,我在兴洛仓城时,查点仓城储粮,犹有粟数百万石。玄成,你即日可择良吏,往去仓城,除留军粮之数外,余皆放之,赈济河南、山东诸郡饥民。”
魏征、裴矩离席接旨。
虞世南进言说道:“大王所言,正合《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席上群臣,亦都纷纷起身,进言称颂。
称颂之余,“昔高祖入咸阳”之语闻之,却自又有些臣属目光交汇,怦然心动,亦无须多言。
只说当夜酒宴,未有太久,二更天时便就散了。李善道归王府,王后卢氏、嫔妃徐兰等迎於门内。在府中,她们也为李善道设置了庆功家宴。稍饮便罢。是夜,李善道宿在了卢氏房中。
第二天,天蒙蒙亮,李善道就起来了。
吃过饭,出至前院堂上,召群臣议事。
魏征伏拜,呈上他与裴矩连夜拟定的抚民条陈十策,又上言说道:“大王,现有一桩要事,已拖延颇久,须请大王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