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第2/2页)或者以三禅,有为快乐三禅是最殊胜了。因为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把那个粗重的喜悦舍掉,只要微细的妙乐,三禅是最快乐。
或者是以四禅,外道很多都是以四禅。因为四禅认为说,我连快乐也不要,因为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扰动相,我要的是寂静。所以四禅是苦乐二亡,他把喜悦、快乐也舍掉,他就享受那种舍受,那种不苦不乐寂静的舍受。
当然这个都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要轮回的。外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把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做五涅槃,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有漏的快乐,当做出世的解脱。把五处的安稳,当作是正式的清净的功德。如是循环五究竟处。所以他的生命,因为禅定的福报,他就在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在这些地方循环的享受快乐,等到福报享尽,堕落轮回。
所以结论,“由此计度五涅槃论,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伤害你的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于有漏的五阴中安立五涅槃论,这是一种心颠倒,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行阴是这样子,行阴就是两种相状。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乐观的人,对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你这个人个性就是乐观,看到行阴以后,往往会执着那个生相,你会忽略灭相。悲观的人在看到念头生跟灭的时候,会执着那个灭相,就产生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当然这个就是在学习止观之前,都没有建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在整个行阴现前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是行阴的魔境。
丙五、明识阴相(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明识阴区宇;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丙五的明识阴相,识阴相,先总标阴相,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正明识阴的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明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一个人突破了行阴,这个人基本上了分段生死了,他要面对的是另一个——变易生死。所以识阴基本上已经是不障碍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净土宗你能够修到识阴,就可以很轻松的带业往生了。你只要行阴一过,后面这个识阴破不破都无所谓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识阴讲出来,还是要解释一下识阴,什么叫识阴?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一个人突破了色身的执取,突破了感受的执取,突破了你的想象的执取,突破了你那种生灭念头相续的执取,恭喜你,进入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好像涅槃天,这个天空太阳即将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将大明悟。就是那个空中的太阳即将出现,那种中道的真如光明即将出现。就好像鸡叫的最后一次,表示天快亮了。你往东方一看,虽然太阳没有出来,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微弱的光明出现,“已有精色”。这个时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六根的攀缘心也全部调伏下来,“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也都是一片寂静。这个时候根尘合为一体,能入所入已经合为一体了。
“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看到众生轮回的根本,轮回根本有两种:粗的是第七意识,就是行阴。细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轮回根本指的是变易生死。所以“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这个时候在第八识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行阴被破坏了,所以它只有业种,没有业行,它这个业种不会转成业力,因为业力要我执才可以把业种带动,变成业力。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回归到生命的共同点,生命的共同点就是寂静安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这个时候精纯的光明心性,若隐若现,将现而未现,这个就是行阴。行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寂静安稳的状态。前面的行阴,还有刹那刹那生灭,到了识阴就是一个寂静安稳的状态。好,我们看识阴什么时候被破,看经文。
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假设一个人回归到一种寂静的识阴当中,他能够进一步“销磨六门,合开成就”,把六根的区隔完全破坏。谁说眼识一定要从眼根出来,他可以透过耳朵来看东西,他可以通过眼睛来听声音。所以他六根的功能已经是怎么样,互含互用,可以互相使用,他可以透过鼻子来看东西,也可以透过眼睛来闻香,等等。
所以他见闻的六根的功能,可以说是互相通用,外在的十方世界跟内在的身心世界,也都是内外明澈,好像一个清静的琉璃。就表示你识阴已破,当然识阴一破真如就显现了。
古德在解释《楞严经》的时候,对识阴有一句话说的好。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个无心指的是谁呢?说的就是识阴。说一个人修行,不断的都摄六根,不断的念佛,你念佛是违背你的五阴。因为五阴就是要活动,五阴一个有漏的生命体,它就是希望你越躁动越好,越攀缘越好,来满足它的习气,结果你不是,你整天有事没事念佛。
你这个佛号的寂静,当然跟你原来的,你穿的五阴衣服违背。两个抗拒,抗拒到最后当然它不是你对手,真能破妄。哦,色阴消灭了、受阴消灭了、行阴消灭了,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你佛号一提起的时候,一片寂静。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因为你的妙用没有生起。所以你要把那个寂静的状态再破掉,就恭喜你,太阳出来了。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寂静的时候就是圆满。所以莫谓无心,这是古德提醒我们,【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你真正修到中道实相是:【若时无心无不心】,他是到了真空妙有。
我们前面说过,在行阴产生执着是谁?外道,外道的禅定,所以在行阴里面中招。在识阴产生执着是谁?二乘人,看看就知道二乘人。二乘人把这个寂静当涅槃,因为他只要自受用就好,他不一定要产生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定性声闻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识阴的魔境。这个魔境是怎么产生的?“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一个人会把行阴灭掉,我们说过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修我空观,照见五阴皆空,五阴无我。所以他在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把行阴的生灭两种相状都灭了。都灭的时候他进入寂静状态,这个识阴没有破,识阴现前所以“精妙未圆”,他进入一种寂静的识阴。
他进入识阴以后做什么事呢?二乘人,我们看二乘人在识阴里面做什么事。“于命明中,分别精粗”。他就在一念寂静的第八识中,开始思惟观察人生的精妙跟粗重的问题。什么叫精妙呢?他的结论是苦集灭道,道灭二谛,你修学圣道成就涅槃,这个叫做精妙。你轮回生死,苦集二谛,叫做粗,或者“疏决真伪”,他认为道灭二谛是真实的功德,苦集二谛是虚妄的假象,所以他就分别人生有各式各样的有漏因果跟无漏因果,因果相酬,人生因为苦集二谛成就了有漏因果,因为道灭二谛成就无漏的因果。所以唯求感应,他希望能够跟道灭二谛产生感应。
这种思想从小乘法是对的,小乘法就是要取舍,小乘法就是二分法,我讨厌生死,喜欢涅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这个是违背大乘的中道实相。大乘实相是你不能把生命切两块,大乘佛法是中道,就是不取生死、不入涅槃,它要中道实相。现在你要放弃生死,追求涅槃,这个从大乘角度来说就违背中道实相。
所以他过度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就在寂静当中,就住在寂静里面不出来了,他觉得这个是安稳就够了。所以二乘人来说,他不需要功德庄严,他只要能够寂静安稳就好了。以此产生胜解,“是人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比丘,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他也付出了代价,他对成佛之道从此断绝。好,我们看下面总结,
“是则名为第九圆精应心”,在一念的精纯的心中,他选择了偏空的涅槃,所以“成趣寂果”,追求小乘的涅槃之果,违背了大乘中道的圆通思想,背离了大乘的涅槃之城,而落入了偏空的涅盘。
当然这个地方,声闻人他在寂静的识阴里面,他选择住在上面是有道理的。我解释一下,就跟你刚开始发心有关系。所以诸位,我们一开始修行,你不要随便发愿,因为你的愿一发下去就是一个种子,这影响到你后面的结果,因地心,果地觉。声闻人跟菩萨种性,在《法华经》上说,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人。同样佛弟子,根性不一样。声闻人在修学,他是以苦谛为初门,所以人修行他是有一个动力的。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菩萨种性的人是以道谛为初门。这什么意思?《法华经》在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我怎么知道我是声闻人?就你这个人对痛苦有很大的厌恶,这个厌恶有可能来自你小时候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你前生的经验。总之,你非常讨厌痛苦,只要能够离开痛苦干什么都好,所以声闻人的厌苦,极度厌苦激发他的出离心,声闻人不发菩提心的。说,哎,你这个追求功德庄严,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要离开痛苦就好了。他看到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当然轮回嘛。你没有饭吃,你生病,这个对声闻人来说是小case,真正的根本在轮回,轮回不解决痛苦不会结束。你只要还有生命体就一定会痛苦,没有例外。就是你的三界果报,只要你还在得果报,不管得天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就有痛苦。
所以声闻人,他今天愿意努力放弃了所有的快乐,他愿意努力修学,就是因为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就是一个概念,我要解决痛苦,要解决痛苦我就要解决轮回问题,所以他以苦谛为整个生命的主轴的时候,对于功德庄严,你跟他讲极乐世界什么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他完全没有好乐心,他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寂静安稳。他只要说,我没有太大的志向,只要痛苦不要来干扰我就好了,只要我没有轮回现象就好。
所以《法华经》把他叫作志向卑劣,他没有伟大的志向。当然他可能以后遇到佛陀,佛陀会跟他开示说:你这样子不对的,你的真如本性这么好,这么具足,你要把它开显出来,要不然你可惜了。当然到了法华会上佛陀会有办法引导他们回小向大,但是在楞严会上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会落入涅槃的寂静,跟他因地有关系,个性有关系,讨厌痛苦。
菩萨不是,菩萨的修学是什么动力?好乐功德。对了,对菩萨来说痛不痛苦无所谓。痛苦,可能他认为反而是一种对我的激励。所以,菩萨对痛苦是有免疫性的,知道吧!他是看到六度的功德,追求功德,菩萨一开始是有所得,没关系,刚开始都是从有所得心下手。所以菩萨是发菩提心的,他要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修行到了识阴的时候,他很快走过去,他知道这个寂静对我来说,不是我要追求的,我要追求的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我哪是那么小的志向,追求一个寂静就算了。所以菩萨到了识阴的时候,对他来说很轻松走过去了。
菩萨道最难调伏的五阴,就是前面三个。诸位,你净土宗色、受、想这三个阴被你破了,你大概往生就有把握了。这个最粗的,剩下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你带业往生了。
那么外道最大的盲点在于行阴,这种生灭相。二乘人最大的盲点在识阴,识阴他过不去的,因为他就好乐这一念的寂静。所以识阴现前刚好寂静,刚好满他的愿。所以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一种识阴显现,还是一个生灭相。
好,这是说明了整个五阴。对我们凡夫人来说,当然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色、受、想。第一个、对物质的贪着;对感受的在乎,你太在乎感受要牵动业力的;你太在乎你的妄想,打一个妄想你就要满足他,那你这个正念就很容易破坏。所以一个人佛号能够坚固,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不受干扰,起码你要调服三阴。
色阴——你在临终的时候,身体不管怎么折腾你,你不为所动,你已经摆脱了色阴对你的干扰。这个色身就是一块肉,我这个一念心超越色身。
感受——你观想感受都是暂时的,它一下子舒服,一下子痛苦,你别管它,生灭法。
第三个,想像——你能够摆脱色、受、想,你这句佛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了,就非常坚固了。
好,以上讲到五阴魔境的差别。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