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科举制度
第898章 科举制度 (第2/2页)他已经被这些繁杂的政务困在皇宫之中,足足两月未曾踏出宫门一步。
就在这样,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冬日,李彻依旧在养心殿内对着堆积如山的案牍劳神。
怀恩前来通报,霍端孝与诸葛哲两位阁臣,联袂求见。
正埋首于一堆奏报中的李彻,心头下意识地一紧,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这两位核心阁臣同时前来,莫不是前线战事有变,或是哪里又出了棘手的乱子?
“快宣!”李彻沉声道,同时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两位阁臣快步走入养心殿,行礼之后,脸上倒不见多少惶急之色。
霍端孝率先开口,禀报的却是寻常的政务:关于文武百官本月俸禄的核发事宜。
李彻闻言,心下稍安。
虽说如今大庆百废待兴,各处都要用钱。
但得益于前些年对高丽、倭国以及南洋吕宋等地的多次征伐与‘贸易’,积累了海量的金银财富,支撑目前朝廷的俸禄开支绰绰有余。
他简单询问了几句,便点头准了他们的方案。
然而,就在李彻以为事情就此了结时,诸葛哲却眉头微蹙,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陛下,俸禄之事尚可解决,然而眼下更紧迫的是,随着对世家的清查,各地州县官吏缺口极大!”
“许多归降地区的旧吏,其能力、忠心皆需考察,不敢贸然重用。”
“而从奉国的官员数量有限,已是捉襟见肘。”
“长此以往,恐政令难以下达,地方治理堪忧啊!”
诸葛哲的话语,点出了大庆的一个关键瓶颈。
不是说打下的地盘,就是大庆的土地,能自动产生赋税、粮食了。
土地需要人去管理,而可靠且能干的人手却远远不够。
李彻听完,沉默了片刻。
显然,这个难题他也思考了很久。
人才稀缺,这确实比发放俸禄要棘手得多。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抬头对侍立在侧的怀恩吩咐道:“怀恩,去将朕书案最上层,用黄绫覆盖的那个册子取来。”
“喏。”怀恩应声。
快步走到龙椅旁的书架,取下一本并不算厚,却用明黄色绸缎仔细包裹的册子,双手呈给李彻。
李彻接过册子,并未自己翻开,而是直接递给了面前的诸葛哲和霍端孝。
“子渊,正则,且看看这个。”
诸葛哲双手恭敬地接过,与霍端孝对视一眼,旋即轻轻解开黄绫,露出了册子朴素的封面。
当他的目光落在首页那三个浓墨写就的大字上时,整个人骤然一震,瞳孔微缩。
只见那册子的扉页之上,赫然写着——科举制!
两人目光更加凝重,他们跟随李彻多年,自然是听李彻讲过‘科举取材’的想法。
但那终究是想法,奉国的人口资源不足以干这件事,所以一直没有落在实处。
而如今,陛下是终于准备推进这道国策了吗?
两人立刻大起精神,一字一行地看下去。
科举制,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贯穿中国历史一千三百余年,构成了帝国选拔精英的核心通道。
这是一条相当完善的制度,对于李彻而言,无需绞尽脑汁,拿来即用。
科举的起点是‘童试’,在州府县举行,考生无论长幼皆称‘童生’。
通过者方能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这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平民身份,进入了士大夫阶层的预备队,享有了免役、见官不跪等特权。
接下来的‘乡试’是科举路上的第一道大关,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
秀才们汇聚一堂,竞争极为激烈,考中者称为‘举人’。
举人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也获得了通往下一阶段考试的通行证。
全国的举人随后会奔赴京城,参加由礼部主办的‘会试’。
这是国家级的大考,和后世的高考等级差不多,考中者被尊称为‘贡士’,意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
若能通过会试,意味着学子们已站在了权力的边缘。
整个科举制度最后一道关卡,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所有贡士在此接受天子的最终考核,原则上不再淘汰,而是根据成绩重新排定名次,分为进士三等。
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一旦金榜题名,他们便正式成为‘天子门生’,从此步入仕途,成为帝国统治阶层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