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令所有人意外的插曲
第1467章 令所有人意外的插曲 (第1/2页)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HFR精密研究中心内,华夏团队的十余名科研人员各就各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克制而焦灼的气氛。
彭觉先院士站在中央控制台前,视线扫过巨大屏幕上显示着的各系统实时数据,十几个监视器分别追踪着温度、压力、中子通量等关键参数,确认所有参数都在预设范围内。
尽管已经连轴工作了好几天,但这位年近七十的核工程专家脊背挺得笔直,灰白的鬓角在荧光灯下泛着银光。
他看了看墙上的电子钟:14:25,接着下达了-5分钟准备的指令。
“各岗位最终确认。”方鉴明教授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响起,低沉而清晰。
黄知涛推了推完全没在往下掉的眼镜,额头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
“中子探测器校准完毕。”
这是他第一次直接参与如此高级别的研究项目,就被分配到了监测中子产额和通量数据的岗位上。
这项工作没什么难度,但却是整个测试工作的核心。
“冷却系统待命。”
“荷兰方面控制系统确认接入。”
“……”
翻译转述着来自控制室的反馈——
HFR反应堆本身毕竟还是荷兰政府的财产,所以各国测试归测试,但堆芯工作情况和控制程序还是由荷兰核监管局负责管理。
毕竟用着人家的资源做实验,总不可能一点好处都不给。
14:30,彭觉先转向方鉴明:
“开始吧。”
后者的手指悬在红色启动按钮上方一秒钟,然后坚定地按下。
反应堆安全壳内,低沉的机械嗡鸣声骤然响起,像是某种巨兽从沉睡中苏醒,巨大的转鼓组开始旋转,齿轮咬合的声音清晰可闻。
远处控制室内,二号台上的指示灯由暗转红,旋即跳为黄色,表示转鼓组正在外旋开启。
“转鼓组启动,角速度0.5rad/s,正反应性引入中。”方鉴明紧盯着屏幕,声音沉稳,“反应堆进入缓发超临界状态。”
在人类肉眼无法观测的尺度上,高能射线如暴雨般轰击着反应堆屏蔽层和堆芯核燃料,每一次碰撞都像一颗微型超新星爆发,它们不绕行,不迟疑,直接穿透电子云的屏障,狠狠撞向原子核。
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被撼动,束缚中子的“胶水“开始松脱,直到核结构被撕碎,释放出自由中子——
这些不带电的幽灵从破碎的核中逸出,直接,或是经过铍反射层反射后飞向堆芯。。
主屏幕上,一条蓝色的中子通量曲线在坐标轴最下方出现并缓缓延展,像是一条蛰伏的蛇,正在舒展身躯。
14:35。
“检测到初始中子产额。”黄知涛的声音略微提高,“4.0×10^4n/s,符合预期。“
HFR控制室的荷兰工程师声音紧随其后传来:“堆芯温度上升,当前功率0.13MW,二回路冷却系统激活。”
彭觉先的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这只是开始。
“继续监测中子产额增长率。”
在观察室里,除去几名负责操作和状态监测的工作人员以外,几名HFR负责人也通过监控屏幕注视着这一切。
科迪·施耐德的手指不停地敲打着扶手,范德维尔也在房间最后面来回踱步。
两位女士尽管还保持着优雅的坐姿,但微微前倾的身体也泄露了内心的紧张。
“见鬼,他们真的做到了第一步。”
施耐德嘟囔着,拿起咖啡杯却发现已经空了。
“初始中子产生是最简单的部分……”
舒尔廷的眼睛紧盯着数据流:
“当然理论上,只要中子增殖系数能够大于1,反应堆就能自发运行……”
她没有参与赌约,从语气中也听不出什么悲喜。
范德维尔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在几个关键参数之间快速切换,大脑飞速计算着各种可能性。
以及,他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华夏人需要如此多的铍。
如果只是用于反射中子,那么屏蔽壳内层就已经可以发挥足够的作用。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蓝色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14:45,中子产额达到5.20×10^4n/cm3;
15:00,3.57×10^5n/cm3;
15:15,4.84×10^6n/cm3
“天呐……”玛丽卡·德容低声感叹,下意识地抓住了座椅扶手,“他们真能做到?”
尽管她从一开始就并不看好华夏人的方案,但毕竟是搞核工业研究的,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层关系在,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难免从内心生出几分希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