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0章 集装箱革命(第二更,求订阅)
第2100章 集装箱革命(第二更,求订阅) (第1/2页)“从这一点上来说,掸邦的经济几乎没有发展前途……”
面对方景仁做出的判断,赵佩琦点了点头,作为通商产业部的老官僚他亲自见证过集装箱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正是集装箱助推了SEA的经济,将SEA带上了“贸易立国”的道路。
小小的集装箱,它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逻辑,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SEA的经济,乃至冷战的形势都被其所改变。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集装箱发明之前,铁路和海运其实半斤八两,但在集装箱革命之后,海运成为了吊打铁路的运输方式。
虽然知道答案,但是赵佩琦还是忍不住问道:
“也就是说,新曼铁路也无法解决掸邦的经济了。”
“解决不了,看看苏联就知道了。”
方景仁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暂且不说美国,就拿苏联来说吧,苏联以及它的经互会的经济体系正是建立在铁路运输之上的。
这一点苏联的城市分布就知道了,大都建在铁路沿线,其位于内陆的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娜堡依旧是其工业中心,分别是排行第三、第四的大城市。
可以说,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铁路之上的,各个工业区、加盟国工厂的零部件依靠铁路进行交换,铁路系统决定了苏联工业体系,乃至苏联经济的上限。
依靠发达的铁路系统,苏联经济在二战后突飞猛进,增长速度长期高于美国。也正因为铁路的高效,所以苏联在一边用货运铁路将本国与东欧各国连接在一起,同时又用高速铁路实现了客运上的联系……”
已经进入办公室的方景仁,一边请赵佩琦坐下,一边展开办公桌挂板上的地图,那正是一张苏联以及东欧的铁路交通图。
“这样传统铁路变成了货运铁路,客运完全依赖高速铁路……”
在介绍了过苏联的铁路运输系统之后,方景仁又说道: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过去,海运和铁路相比,虽然运量较大,但受困于码头这个节点,船上的货物要通过码头工人一点一点地从船上搬到陆地,算上码头的停泊费用、仓储费用、人工费用,海运一点也不比铁路运输便宜。
跨国海运贸易的运费高达产品成本的25%!
一艘跨大西洋的货轮,装船用6天时间,航行10天半,卸货再用6天时间,一次航运有一大半时间花在码头上。
而在海运成本之的中,支出最高的就是码头工人的工资,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都发生在轮船停泊在码头的时候,从工人工资,到码头泊系。这些都是成本。
甚至就连同码头的泊位规模也限约了海运——因为装卸货都需要占用泊位,短则六天,多则七八天。到港的商船因为没有泊位,只能泊在海面上等待,等个十天半个月,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停滞与海运规模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集装箱改变了这一切!”
掀开那张苏联的铁路网地图,方景仁继续说道:
“集装箱相当于把装货卸货的工作从一个码头搬到了成千上万家工厂,从此以后港口再也不是运输的阻塞点。
货船不用等在码头,依靠码头工人在那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装货卸货了,利用吊机可以一边卸集装箱的同时一边装箱,只需要靠港几个小时,集装箱船就可以完成几万吨货物的装卸!”
在提到这种变革的时候,方景仁并没有提到另一点——码头工人,他们再也不会成为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二十年前,纽约曼哈顿还有几万码头劳动力,短短10年后,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几千人。
而这也在全世界带来了上百万人的失业,显然,没有人会在意他们。
“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海运费用直线下降。
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时,货运成本已经不到传统轮船的40%,一立方米的平均成本是10美元,到60年代,一立方米的货运费用已经降到4美元,到现在,运价又跌至1.7美元——这还是因为石油危机涨价之后。
廉价的集装箱运输重塑了西方的工业体系。曾经,高昂的运输成本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效果类似于非常高的进口关税,美国、西欧都各自保留了大量的低端产业,工业体系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而现在呢?
欧美的低端产业不断的向亚洲以及拉美等国转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