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献给赵俣的大富贵
第三百八十二章 献给赵俣的大富贵 (第2/2页)萧塔不烟的努力没有白费,她很快就被一个关键人物给注意到了。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张纯。
张纯看到萧塔不烟给赵俣的建议了之后,不禁“咦”了一声:“此人倒是有见识。”
张纯再看到萧塔不烟的名字了之后,会心一笑:“原来是感天皇后,难怪。”
于是,张纯将萧塔不烟叫来,问道:“今辽室既灭,金国已处强弩之末,漠北诸部如野草疯长,他日必成大宋心腹之患。以你之见,当用何策钳制?”
萧塔不烟答:“草原之患,在其散而难聚,亦在其聚则难制。昔年大辽制部,以分而治之治理草原之患,今可承其法而革新。”
“以我愚见,可遣使持金帛,厚赂诸部小汗,许以互市之利,令其各守疆界,互不攻伐。若有部落擅自兼并,朝廷则出兵助弱抑强,使诸部势均力敌,难以统一。”
张纯说:“此策治标不治本,非长久之计。若诸部醒悟联合,何以应对?”
“以教化柔其性。”
萧塔不烟继续说道:
“择草原水草丰美之地,设‘汉学馆’,召诸部贵族子弟入学,授以儒经、礼乐。许其学成归部后,可世袭本部之职,且子弟可入大宋太学深造。如此,数代之后,诸部心向中原,虽有悍勇,亦无反志。”
“草原之人信奉黄教,此教尊佛敬天,以因果轮回、清静无为为旨,恰与草原部族好勇斗狠之性相制。昔年吐蕃赞普奉此教,竟使骁勇部落化干戈为玉帛,此乃前车之鉴。”
张纯眼睛一亮,她是真没想到,萧塔不烟不仅能想到以儒家手段驯化草原游牧民族,还能想到清朝治理草原的绝招,她不动声色地说:“分治与教化,皆为良策。只是我有一疑问……”
萧塔不烟说:“娘娘但说无妨。”
张纯也不客气,直截了当地问:“黄教若能为我所用,当以何法施为?”
萧塔不烟答:“可遣能言善辩之高僧,携经卷、佛像入漠北,择水草富集处修建寺庙,许以香火田亩,免其赋税。部落首领若能扶持黄教,朝廷便赐‘弘法顺义’之号,赏金银绸缎。”
顿了顿,萧塔不烟缓声继续说道:“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无固定根基,黄教寺庙恰能成其精神锚点。部落子弟入寺为僧,可免徭役兵役,既减其兵源,又安其民心。”
“更甚者,黄教教义倡导‘今生苦修,来世享福’,能消弭部族掠夺之念。若诸部皆奉此教,首领欲兴兵,僧众便可借上天示警劝阻;朝廷若有政令,高僧亦可凭佛旨传谕,其效远胜刀兵。且寺庙可集部族财富,朝廷通过赏赐寺庙,间接掌控部族经济,使其不敢轻易叛离。”
张纯的笑容越发灿烂,她继续试探:“若黄教坐大,反噬朝廷,又当如何?”
萧塔不烟轻笑:“可在寺庙设‘监寺’,由朝廷选派儒僧兼任,既掌寺庙账目,又传中原文化。同时扶持多支黄教流派,令其相互制衡,不使一派独大。如此,黄教便如朝廷手中之缰,既能驯草原之马,又不被其挣脱。”
张纯越发地看好萧塔不烟了,她心想:“好一个感天皇后,好一个女帝!”
至于嫉妒?
张纯好歹是一个穿越者,又怎么会嫉妒萧塔不烟这个土著?
再说,萧塔不烟所说的这些,张纯早就想到了,只是目前阶段还不适合大动干戈而已,所以她才没有拿出来这些建议。
关键,张纯有绝对的自信,自己比萧塔不烟知道的更多,也更有能力。
这么说吧,能给张纯压力的土著,有且只有赵俣一个,别的,哪怕是完颜阿骨打,张纯都不惧怕他。
所以,张纯对萧塔不烟只有欣赏,觉得她一个土著,并且还是一个女土著,能有这样的见识,真是很不容易。
张纯又问了一些,诸如:“草原诸部,素以骑兵为强,若遇天灾,必南下劫掠,何以御之?”
萧塔不烟对答如流:“以边墙困其蹄,以贸易断其粮。沿漠南筑长城,设烽燧驿站,驻精锐骑兵,严防南下之路。开关互市,只许以皮毛、马匹易中原茶盐、布匹,严禁铁器、铜器流入草原。若有部落叛离,即刻关闭互市,断其生计。茶盐乃草原刚需,无之则部众难安,长久断之,其必自乱阵脚。”
萧塔不烟的回答虽然不是特别高明,但也算是很有见识了。
有意将萧塔不烟笼络到麾下的张纯,直截了当地就将萧塔不烟引荐给赵俣,并对赵俣说:“耶律美人于草原,有独到见解,或可一用,官家不如一听?”
赵俣也知道萧塔不烟厉害,关键,张纯的面子,赵俣肯定要卖的。
于是,赵俣就让萧塔不烟说一说她对治理草原的见解。
萧塔不烟立即对赵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又主动说道:“臣妾还有一桩大富贵想要献给官家。”
‘大富贵?!’
敢跟一个皇帝尤其是赵俣这样的史上最有钱的皇帝说大富贵,这个富贵肯定得是相当惊人才行,要不然,不说是欺君之罪,也肯定会给赵俣一个没见识的印象。
萧塔不烟会是一个没见识的人吗?
不太像。
不说历史上的萧塔不烟有多了不起,就是如今的萧塔不烟至少也是出身于辽国豪门。
王侯将相世代承袭,千年不死不灭,可称门阀;绵延百年经久不衰,可称豪门;这一姓三代人杰,可称世族。
这样家庭出身的人,怎么可能没有见识?
这么说来,萧塔不烟要献给赵俣的大富贵,绝对不一般。
所以,赵俣露出感兴趣的神色,问道:“爱妃有何富贵献给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