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破解迷题
0028、破解迷题 (第1/2页)当两名书吏与两名司直将拿到高逸谋反证据送达大理寺时,他们的心情极为不平,他们又喜又悲。这个叫高逸的人刚刚立下不朽之功,却被举报逆反罪。
一本账册,一块绵缎足以要了高逸的命。
当账册与绵缎放到大理寺卿的案几上时,大理寺卿的脸都白了。多大的罪啊,大逆不道!傅永嘉既惊骇又悲凉。那个初出江湖的年青人智破坚城,勇冠三军,无以伦比。他是后夏的未来之星,是后夏的顶梁柱。可惜呀,可惜!
他仔细看了看账册,又仔细看了看绵缎,脸色更加凝重。
他站起身,让司直与书吏退去,自己想冷静地独处一会儿。
暮色透过卿署的格窗,在青砖地面投下斜长的阴影,案上那两个物件如火焰般刺痛傅永嘉正的心。
“私藏龙纹补子,按律当定谋逆,可高逸初出茅庐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胆子?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他低声自语,眉头拧成疙瘩,又转身继续踱步,袍角扫过案边的铜鹤灯,灯盏轻微晃动,火光也跟着颤了颤。
案上的朱笔被随手搁在砚台旁,笔尖的朱砂晕开一小片红痕,像是案卷里未决的疑团。他走到格窗前,推开半扇窗,晚风带着院外槐叶的凉意涌入,却未吹散眉宇间的凝重。
他抬手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脑海里反复闪过司直呈报的细节:高宅的墙砖新砌、账册的墨迹未干,这些碎片明明指向“伪造”,却因龙纹补子的出现,让案子陡然升级为谋逆大案。
又一轮踱步停在案前,他俯身拿起那块补子,指尖轻轻捏着锦缎边缘,感受着金线的凸起。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案上的烛火被风吹得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墙上忽明忽暗。“若强行定案,恐伤忠臣之心;若暂缓审理,又恐延误时机,让构陷者逃脱……”他重重叹了口气,将补子放回案上,转身再次迈开步子,靴声依旧,却比先前多了几分沉重,似在掂量着天下公道与司法严谨的分量。
反复思量后,傅永嘉决定私下找高逸测笔迹,这是证明高逸案是被人构陷的关键所在。
大理寺卿的卿署内,烛火跳动着映亮案上的两张纸,是从高府宅中的木箱中搜出的账册中的两页,账页的右下角有高逸所签的字迹。负责测笔迹的书吏老李头戴小冠,鼻梁上架着一副铜框老花镜,指尖捏着一支细毛笔,正俯身将两张纸并排放置,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气流吹动纸张偏移比对的基准线。
并排的两页账单旁边放着高逸事前提供给大理寺卿的真迹。老李举起一盏小巧的铜灯,让光线从纸面斜射而过,墨迹的阴影在灯下清晰浮现:“大人您瞧,这个“收”字真迹的竖钩墨色均匀,是一笔写成;账册上的竖钩,中间有一道细微的断痕,应该是描摹时停顿造成的,而且墨色深浅不一,明显是后补的墨。”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笔迹辨伪录》,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批注:“您看,这书上写着‘仿书者多因不熟悉原作者笔势,易在笔画转折、收尾处露怯,墨痕断、笔力滞,皆为伪迹之兆’,账册上的字,正好对得上。”
旁边的司直赵毅也凑过来,指着账册边缘一处模糊的墨点:“李书吏,这处墨点会不会是仿造者不小心蹭到的?”
老李点点头,用指尖轻轻拂过墨点:“司直大人说得对!这墨点边缘发晕,是因为仿造者写完字后,手指不小心沾了墨蹭上去的。而且您看,账册的纸页虽然做旧,但墨迹的光泽是新的,用指甲轻轻刮一下,还能刮下细微的墨粉,这说明写账册的时间,未超过五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