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我也要成苏党了?
第406章 我也要成苏党了? (第1/2页)七月九日,在京师城外,刚出狱的成子文,正在给好友河南布政使刘应节送行。
“子和(刘应节字)兄,没想到我刚出狱,你就要离京了。”
成子文看着好友。
两人一个赴任河南,一个马上要赴任山东,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刘应节倒是意气风发,他笑着说道:
“文昌(成子文字)兄,说不定过上三年,河南开征不了商税,那我就要被朝廷免官,到时候去你处当个幕僚如何?”
两人哈哈一笑。
成子文也知道刘应节立下了军令状,要尽快在河南全面开征商税。
地方上的情况有多复杂,做过布政使的成子文当然清楚。
成子文说道:
“河南全面开征商税,就看怀庆府的表现了。”
刘应节点头。
朝廷批准怀庆府试点分税,那河南各府都会盯着怀庆府。
如果怀庆府因此腾飞,怀庆知府高升,那其他府开征商税的阻力就立刻小了很多。
再以刘应节在河南地方的威望,就能让整个河南省都开征商税了。
可如果怀庆府的分税改革失败了,地方上闹出事情来,那其他知府必然会望而却步,再想要让河南开征商税就更难了。
刘应节也是在赌,赌上了他的全部政治前途,就在赌怀庆府的税改能够成功。
刘应节说道:
“怀庆知府张京安,是我的老部下了,是个能臣干吏,这一次回河南,我会先去怀庆府一趟,和他面谈税改事宜。”
成子文点头,改革更是需要精兵强将。
平稳的时期,官员只要无为而治就能发展。
但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能干的官员才能处理。
这也是为什么高拱一直坚持,改革人才为先的原因。
看到刘应节有信心,那成子文也稍稍放心。
他又说道:
“怀庆府要发展,也要朝廷的支持。”
刘应节叹息说道:
“是啊,是离不开朝廷的支持。”
刘应节低声说道:
“文昌兄,你猜猜我离京之前,见了谁?”
“谁?”
“苏泽苏子霖。”
“啊?”
刘应节说道:
“是苏子霖来迎宾馆见我的。”
这下子成子文皱眉。
京师中有“苏党”的说法,成子文是嗤之以鼻的。
但是很快就有人认定,自己也是苏党的成员,成子文就更厌恶了。
当然,他也不觉得苏泽是在结党。
苏泽的名声太响了,甚至这次自己能出狱,还能继续为官,都是苏泽的功劳。
大明上下,谁不知道苏翰林的公心?
但是苏泽主动去见刘应节?
刘应节说道:
“苏子霖还带了一个人。”
“谁?”
“武清伯世子,倭银公司董事长李文全。”
成子文立刻说道:
“这位李世子,是要给怀庆府投资建厂?”
刘应节点头说道:
“倭银公司准备在怀庆府建造煤矿、炼焦厂和炼焦化工厂,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化工厂,但是听说现在市面上的一种燃料就是从化工厂生产的。”
成子文倒吸一口气:
“好大的手笔!”
刘应节也说道:
“是啊,好大手笔,听说都是全套的东宫工厂技术,京师的东宫工厂还会派遣大匠援建。”
成子文叹道:
“也对,分税改革,本身就是苏子霖之议,他可是要比子和兄更想要怀庆府改革能成功。”
成子文又问道:“苏子霖没有提条件吗?”
刘应节看向老友,笑着问道:
“文昌兄是说的‘苏党’的说法吧?没有,苏子霖没有说什么苏党的事情,也没有提任何的附加条款,唯一的要求,就是当地的工厂需要地方士绅也募股出资,倭银公司在五年后,也会逐渐降低退出持股。”
“啊?这是为何?”
刘应节感慨的说道:
“这也是苏子霖的高瞻远瞩了,他说了,如果怀庆府的工厂,如果持股的是京师的权贵,技术工匠都是外地的大匠,本地人只能做最苦最累的活儿,这样的工厂还能长久吗?”
“只有地方上群策群力,地方士绅能靠工厂发家致富,能工巧匠能在工厂获得稳定丰厚的工作,普通百姓能够在工厂生活,那这些工厂才能越办越大。”
“所以倭银公司只提供初期的技术和投资,日后必须要由地方上承接下来。”
听完刘应节的话,成子文也点头叹道。
“也难怪大明能有这些变化,苏子霖当真是深谋远虑啊。”
刘应节说道:
“有苏子霖这样人在朝,我们这些老骨头怎么也要拼一把,这次怀庆府税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成子文看向好友,他想到了当年科举中第,观政结束后,年轻的自己和刘应节也在京师城外离别,分赴地方上任的场景。
那时候两人都是中第不久,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可如今已经是两鬓斑白,但是成子文又从好友身上,看到了那种刚入官场时候的蓬勃生机!
是啊,身在大争之世,如果不能做出一番实绩,那真是枉费这个好时代了!
说完了自己的事情,刘应节说道:
“文昌兄,你要去登莱上任了,这也是能做事的地方。”
成子文点头。
他在刑部自辨的时候,已经做好被朝廷问罪的准备了。
后来风评逆转,他也做了归乡的计划,准备在家乡办个书屋,教授同乡的子弟。
可没想到,朝廷竟然让他去做了登莱巡抚。
这下子成子文反而有些战战兢兢。
朝廷不负自己,那自己也不能负朝廷。
这大概是千百年读书人的想法。
登莱二府,自从开埠以来,两府经济民生都冠绝整个山东,可以说是大明北方的明珠。
前任登莱巡抚涂泽民,去广西接自己的烂摊子去了,甚至这一次皇帝亲自下旨,都没让涂泽明进京召对,而是直接从莱州登船就去了广西。
成子文甚至有点愧疚,自己要接受涂泽民经营了四五年的大好局面,而涂泽民却要去广西给自己收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