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武清伯夺冠
第408章 武清伯夺冠 (第1/2页)“号外号外!亩产种粮大赛决战!比赛将在水晶宫博览会现场对决!”
苏泽为了这次种粮大赛,也是宣扬了很久。
他让罗万化提前一个月搞了一个专栏,分别介绍了几位“种子选手”。
首先是使用了“肥田粉”的武清伯李伟。
肥田粉的效果喜人,加上李伟的精心打理,一直都是夺冠热门。
其次是英国公张溶了。
这位也是李伟的老对头了,他家的农庄和李伟的农田临近,英国公一直都瞧不起李伟这个外戚,两人隔三差五就斗气。
特别是李伟怀疑英国公偷了自己家的红薯土豆种子后,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张。
而这一次英国公也有秘密武器。
他家的种子,是苏翰林搜集的高产冬小麦种子,原本是为了辽东开拓选育的。
是英国公张溶亲自来到苏泽府上,苏泽才给英国公一袋子种子。
并且英国公还答应,这一次他所产的小麦种子,全部都会还给苏泽,用来分发给在辽东开拓的百姓。
除了这两位重量级选手之外,京师城外这些勋贵外戚士绅们也是各展神通。
罗万化亲自去实地查看后,采访了那些亩产确实高的几户人家,向他们搜集高产的经验,刊登在报纸上。
这件事甚至还引起了皇帝和内阁的关注。
农耕从来都是国家之本。
以往这些勋贵们,在京师斗富,皇帝和阁老们都十分的头疼。
但是这一次他们斗富,皇帝和阁老却十分欣喜。
隆庆皇帝知道之后,亲自手书了奖状,送到《乐府新报》的报馆,作为本次大赛优胜的奖励。
而几位阁老更是连续在报纸上发文,鼓励这种利用新技术种粮的方法。
罗万化这一次也很会抓热点,他又上书请奏,请求在亩产种粮大赛之后,将这一次优胜种粮大户的经验编纂成一本农书,刊发各地。
罗万化这个请求得到了皇帝和内阁的赞许,立刻就准奏颁行了。
今天就是亩产种粮大赛决战和颁奖的日子。
为了壮大声势,本次颁奖仪式专门定在了水晶宫博览会的会场前。
由报官的采风使们亲自前往各个参赛农庄,亲眼监督他们收割完毕,然后将收割好的小麦运送到水晶宫前。
然后再由最新的农用脱粒机进行现场脱粒,最后上秤称量后,现场评定优胜,颁发皇帝手书的奖状。
七月十日,是旬末休沐的日子。
由于已经大赛预热了很长时间了,加上去年因为皇帝身体原因,上元灯会今年只是草草举办,京师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大型活动了。
当然,引发京师百姓如此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京师的各大赌档,都给出盘口,而京师很多百姓都下了注。
据说这一次的种粮大赛的总盘口,已经超过了上一次赌阁老入阁的盘口,成为历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赌盘。
没办法,谁能入阁这种事情,距离普通百姓太远了,只有对朝政有了解的读书人才会关心。
但是种粮谁不会啊!
这些日子《乐府新报》的报道,相当于不停的预热盘口,百姓们拿着报纸分析各家的农技,还有人亲自跑出城考察的,各种消息满天飞,很多百姓都拿出钱来投注。
赢了就改善伙食,输了就当凑个热闹。
比赛当天,报馆的采风使们天未亮就出了城。
在国子监预科读书的孙文启,也还兼着采风使的差事,他和同伴来到了武清伯李伟的田庄。
武清伯李伟,专门穿上了他那件封伯的礼服,他站在田垄上,指挥着佃农收割麦穗。
看到几个佃农不小心将麦子落到田里,李伟一直不停的嚷嚷。
他好几次都要冲到田里亲自收割,但是被管事的拦住。
要不是身上这套礼服实在是太珍贵,李伟真的就要自己动手了。
他看了一圈,最后眼神落在自己的儿子李文全身上。
“你,去田里监督他们。”
李文全指着自己,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的老父。
爹?你儿子可是执掌近百万银元的董事长,去田里监督佃农割麦子?
李文全露出一副比哭还难看的表情,他恨不得直接掏出一千银元给老爹,求他打消这个想法。
但是李伟性格执拗,而李文全从小都怕这个老爹,只好脱下丝绸外衫,跳进了田里,监督着佃户们收割。
孙启文看着无边的麦浪,陷入到了恍惚中。
他是因为家乡灾荒,随父母逃荒到京师的。
父母死在了逃荒的途中,他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逃荒路上稀疏的农田。
荒年是很可怕的。
百姓没吃的,只能逃荒,而更多的百姓逃荒,又会吃光沿途的一切。
后来在京师乞讨,孙启文唯一的目标就是吃饱饭。
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愁吃的?
好像是从自己当上了报童开始。
紧接着就是一路梦幻的旅程,如今自己成为了国子监预科的学生,每个月不仅仅能吃饱饭,还能读书。
这是逃荒路上想也不不敢想的美梦啊!
自己那些小伙伴们,现在也不要挨饿了,京师已经三年没出现过粮价大波动了。
这些都是老师的功劳!
看着城外的麦浪,孙启文想起苏泽曾经和他讲过的一句话——“人即政治”。
政治是由人组成的,更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任何一项政策,最后都会影响到每个一个人。
每一项进步,最终都会让人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孙启文要去国子监预科的原因,他希望能够通过科举,亲身参与到这场能够改变所有的政治变革中去!
总共就是一亩地,很快就收割完毕,接下来在孙启文的监察下,这些麦子被装进专门的袋子封存,搬运上了马车,运送向水晶宫。
博览会会场前已是人山人海,百姓们都在此等候结果。
除了百姓之外,隆庆皇帝还派遣了定国公徐文壁来观礼。
本来是小胖钧想要来的,但是如今皇帝的身体,太子自然不能离开紫禁城,只能由定国公代劳。
小胖钧虽然不满,但是这次成熟了很多,只是口头抱怨两句就作罢。
内阁这边则是内阁首辅高拱亲自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