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你们怎么都来抢陆北顾?
第355章 你们怎么都来抢陆北顾? (第2/2页)好嘛,前头把形势说的这么严峻,合着是为了要人做铺垫呢。
赵祯并未立即表态:“陆北顾?朕昨日方赐宴于他,确是少年俊彦。然其毕竟新登科第,甫脱青衫,即委以盐铁司案主官之重任,恐资历不足,难以服众吧?朝中物议,亦不可不虑。”
正常来讲,像是三司、枢密院这种重要部门,其中“案”或者“房”的主官,跟知州是一个级别的。
而哪怕是状元,按照大宋的庙堂惯例,譬如宋庠、王尧臣、王拱辰、冯京等人,仕途起点也都是通判起步,没有哪个状元是上来就当知州的。
而“案”或者“房”的副手,也就是“主事”,在级别上才与通判同级。
如果陆北顾要以状元的身份留京任职,那么以“主事”的差遣作为起点才是正常的。
“陛下!”
张方平语气愈发恳切:“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陆北顾虽年少,然其于泸州时便显露出经济之长才,昨日陛下亦亲赏其识见。如今盐法改革,非有破旧立新之胆识、明察秋毫之手段者不能胜任!”
范祥更是躬身至地,言辞激烈:“陛下!盐铁司不得干才,臣每思及此,寝食难安!陆北顾乃天赐我朝之良才,正当其时,乞陛下乾坤独断,允其效力于盐铁司!臣担保,若得陆北顾入盐铁司,主持一案,必能廓清积弊,年内便可见效,为陛下分忧,为朝廷拓源!”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范祥因语速过快而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赵祯沉吟不语。
他深知国库空虚已是大患,张方平与范祥绝非夸大其词。
然而,直接将一个新科状元放到盐铁司这等要害部门的实权位置,既是京官,又是破格任用,明显打破了进士任用的惯例,在庙堂上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三司。
作为官家,赵祯要考虑的事情更多。
权衡良久,赵祯终于缓缓开口:“二位爱卿公忠体国,朕心甚慰,陆北顾之才,朕亦期许甚深。然则,授官乃朝廷重典,需考量周全,且待朕思虑。”
这话虽未当场应允,但已是将此事提上了议程,松了口风。
张方平与范祥对视一眼,皆知火候已到,若再强求,反为不美。
“陛下圣明!”
“臣谨遵圣意!”
二人随后躬身告退。
待张方平与范祥的身影消失在殿外,赵祯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关于河北雄州、霸州等地发生地震的急报上。
还没等他琢磨好如何批示,便又响起了通传声。
邓宣言再次趋步近前,低声道:“官家,新任权御史中丞欧阳修求见。”
赵祯闻言,揉了揉愈发酸胀的眉心,心下苦笑。
今日这是怎么了?不上朝就一个个都赶着趟来。
“宣。”
欧阳修快步走入殿内,他今日身着绯色官袍,相较于昨日宴上的随性,多了几分台宪重臣的威仪,只是那标志性的酒糟鼻依旧红得显眼。
他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臣欧阳修,参见陛下。”
“永叔不必多礼。”
赵祯抬了抬手,语气中带着些调侃:“听学士们说,昨日国子监的闻喜酒都让你喝了?看来这御史中丞的重担,并未让你消减嗜酒之好啊。”
欧阳修直起身,脸上露出一抹苦笑:“臣蒙陛下信重,委以台谏之任,敢不竭尽全力?只是如今御史台的情形,陛下亦深知,实是百废待兴,臣是临危受命,倍感艰难,故而借酒消愁罢了。”
赵祯当然清楚御史台的现状,自去年宰相刘沆去职前,为限制言路,推动了一项旨在加速御史迁转的政策,致使御史台资深官员几乎被调离一空。
如今台内除了因资历尚浅而未被政策波及,又因连劾两相声名鹊起而破格升迁的吴中复之外,几乎再无得力干将。
整个御史台,可谓是人丁寥落,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欧阳修这个“权御史中丞”,接手的确实是个棘手的摊子。
赵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欧阳修开门见山道:“陛下,台谏乃天子耳目,朝廷纲纪所系。如今御史台中风宪稀薄,言路亟待重整.当此用人之际,非有刚正不阿之节、明辨是非之才者,不能胜任。”
他的地图也没多长,马上就匕见了。
“臣观今科状元陆北顾,心怀天下,志虑忠纯。此前应对构陷,沉稳有度,足见其风骨!如此良才,若置于台谏,磨砺风节,假以时日,必为国之栋梁,陛下之肱骨臣斗胆,恳请陛下将陆北顾擢入御史台,授殿中侍御史里行之职,以充实台谏,肃清纲纪!”
赵祯听着欧阳修慷慨陈词,心中波澜微起。
这张方平、范祥前脚刚走,欧阳修后脚就来,争抢的竟是同一人!
张、范看中的是陆北顾的经济之才,要他去三司“开源”;欧阳修看中的则是其风骨见识,要他去御史台“肃纪”。
一方关乎国计民生,一方关乎朝纲清议,都是紧要之处。
“永叔爱才之心,朕已知之。”
赵祯沉吟片刻,缓缓道:“陆北顾确有其才,然其毕竟新进,年少气盛,御史台职在纠劾,关乎百官声誉,亦需老成持重。骤登清要,恐非全然是福更何况,方才张方平、范祥亦来奏请,欲让其往三司盐铁司效力,言其善于理财,可解国库燃眉之急。”
欧阳修一听,顿时有些急了,他素来性子直率,当即抗声道:“陛下,三司固然重要,然纲纪更是国之根本!如今朝中暮气渐生,正需陆北顾这般有锐气的年轻人涤荡颓风!且观其应对贾岩一案,身处漩涡而能持身以正,此正合御史风骨,若使其沉沦于钱谷琐务,岂非明珠暗投?陛下,御史台如今空虚至此,若不得良才补充,臣恐言路闭塞,奸佞横行啊!”
他言辞激烈,甚至有些失态,但一片为国举贤的急切之心,却也表露无遗。
赵祯看着欧阳修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心中却是另一番计较。
欧阳修与文彦博、富弼等人从前关系密切,现在虽然有分歧,但整体上还是过得去的,令其执掌御史台,本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妥协。
毕竟,台谏的本质是制衡相权。
而赵祯还是需要文彦博和富弼这两位宰相搭班子做事的,所以也不好给予太多掣肘。
但若再将明显与贾昌朝有旧怨且才具出众的陆北顾放入御史台,无疑会极大增强欧阳修的力量,使得台谏系统更加倾向于“庆历旧臣”一系。
这固然有助于压制贾昌朝,但贾昌朝本来就是弱势一方,那么会不会导致朝堂力量对比失衡,使得文彦博、富弼一派势力过大?
帝王心术,重在平衡,赵祯不得不虑及于此。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欧阳修也意识到自己方才言辞过于激切,稍稍平复了一下呼吸,但仍目光灼灼地望着御榻上的官家。
“永叔之意,朕已明了。”
良久,赵祯才开口道:“御史台充实人手,确是当务之急,然其人之才,朕亦惜之。这样吧,待朕考量一番.你且先将御史台现有事务梳理清楚,吴中复等人,亦当善加倚重。”
这番话,依旧是未置可否。
但欧阳修知道话也只能说到这了。
“臣遵旨,臣必竭尽全力,整肃台纲,不负圣恩。”
看着欧阳修退下的背影,赵祯轻轻叹了口气。
一个陆北顾,尚未正式授官,已然引得三司、御史台两大要害部门争抢,这固然说明此子才具非凡,但也预示着,其一旦踏入仕途,必将置身于风口浪尖。
“雏凤清于老凤声.但愿你这只雏凤,真能在这荆棘丛生的朝堂上,闯出一片天地,而非折翼于此。”
赵祯低声自语,目光再次投向那堆积如山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