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
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 (第1/2页)下午,贾府偏厅。
王逵坐在椅子上,已经等待好一阵子了。
从枢密院下值回家的贾昌朝迟迟没来见他,让他等的都有些心焦了起来。
按理来讲,身为封疆大吏,他是不应该如此沉不住气的。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王逵在不久前,就因为包拯的第九次弹劾而卸任了江陵知府的职务,被勒令回京等候调查。
他如今是从江陵日夜兼程赶回开封的,此时官袍上还带着仆仆风尘,脸上更是有着难以掩饰的些许惊惶。
实际上,自从陈执中致仕以后,他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庙堂的风暴中左支右绌。
他此前在陆北顾等人路过江陵府时,打算还是观望风向,看能否攀附一下同样与文彦博不睦的宋庠。
虽然宋祁在途经江陵的那场夜宴上,已经明确拒绝了给他当中间人,但今天到了开封之后,王逵其实也没彻底死心。
然而宋庠明明赋闲在家,却连门都没让王逵进,拜帖都直接给退了回来。
这才让王逵彻底绝望。
现在的他,是真的走投无路了。
这时候,故意让王逵等了很久的贾昌朝,换好了一身燕居常服,走进了偏厅。
“贾相公”
王逵的声音带着哭腔,率先开口。
“如今文彦博拜相,韩琦掌枢府,包拯那条疯狗盯着下官不放下官实在是怕啊!求贾相公看在往日情分上,看在陈相公的面上,拉下官一把!下官愿为贾相公效犬马之劳,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他一边说,一边重重地以头叩地,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大宋士大夫重风骨,是不用叩首礼的。
就是面对官家,士大夫最多也就是作揖为礼,而王逵这般路边野犬一样的姿态,简直卑微到了尘埃里,真真是有辱斯文。
贾昌朝垂下眼皮,看着脚下这个磕头如捣蒜的王逵,心中一阵厌烦。
王逵此人在江南、淮南替陈执中刮地皮,手段酷烈,倒是确实捞上来不少钱,但也正因如此,王逵得罪的人太多、名声太臭。
收留他,无异于自泼脏水,立刻就会成为文彦博、韩琦、包拯等人攻击的绝佳靶子。
之前陈执中在时,他尚且要与这“酷吏”划清界限,何况现在?
“但是.”贾昌朝的指尖在椅子上轻轻敲击,心中念头一转。
王逵再不堪,终究是陈执中门下一条用得顺手的恶犬,知晓不少陈执中和贾昌朝的阴私之事。
若将他彻底推开,逼得他狗急跳墙,反咬一口,或是被哪边势力拉拢过去,吐出些不该吐的东西,也是麻烦。
况且,眼下朝局波谲云诡,多一个敢咬人、能办事的爪牙,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
对于贾昌朝来讲,名声臭其实不是什么不可容忍的缺点,毕竟名声好的人,真要卖命的时候,顾忌也更多。
实际上,贾昌朝的处境,并没有他看起来那么稳如泰山。
虽然他门生故吏很多,在中层官员里有非常多的可用之人,但在顶层,他相对于文彦博等人,说一句势单力孤也不为过了。
当然了,文彦博和富弼两位宰相,也不完全是一条心就是了。
但不管他们有什么龃龉,面对贾昌朝的时候,却分外团结。
而眼下文彦博、韩琦、包拯步步紧逼,贾昌朝也需要能冲在前面的刀子帮他反击。
思虑再三之后,贾昌朝终于开口。
“你先起来说话,身为一方大员,如此举止,成何体统?”
王逵闻言如蒙大赦,又磕了一个头,才爬起来。
饶是如此,他却依旧不敢完全站直,躬着身子,一副聆听训示的模样。
“你的难处,老夫知晓。”
贾昌朝喝了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陈公虽已致仕,然香火之情犹在,你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王逵心中一喜,连忙道:“多谢贾相公体恤!”
“不过。”
贾昌朝话锋一转,抬眼看向王逵:“你也要明白,如今时移世易。你往日行事,确有不谨之处,授人以柄。若想平安度过此关,乃至日后有所寸进,需得痛改前非,谨言慎行,更要.懂得分寸。”
王逵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听出了贾昌朝的弦外之音。
——收留你可以,但你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乖乖听话,不该说的别说,不该做的别做,当好一把听话的刀。
“下官明白!下官明白!”
王逵连声应道:“下官一切听从贾相公安排!日后唯贾相公马首是瞻!绝不会给贾相公添乱!”
贾昌朝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
“眼下风波未息,你且先在京中寓所安心待着,深居简出,勿要再生事端,更不要去招惹旁人。至于你回京待查的事情和以后差遣的安排,老夫自有计较。”
“是是是!下官谨遵贾相公教诲!”
王逵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虽然贾昌朝没有给他具体的承诺,但这态度已然表明,他这条破船,暂时还有码头愿意收留。
“去吧。”
贾昌朝挥了挥手,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不再看他。
王逵躬身倒退着出了偏厅,轻轻带上门。
直到走出贾府的大门,被带着细雨的冷风一吹,他才发觉自己的中衣已经被冷汗浸透。
王逵长长舒了一口气,眼神中却闪过一丝狠厉。
文彦博、韩琦、包拯.还有那个折辱于他的宋祁,乃至见死不救的宋庠,他都记下了!
只要有机会,他王逵,一定会连本带利地讨回来!
府邸里。
贾昌朝在偏厅中踱了几步,窗外春雨渐沥,敲打着庭前的芭蕉叶,发出细密而沉闷的声响。
收下王逵,是一步险棋,但也是无奈之举。
庙堂之争,如同弈棋,有时明知是险棋,也不得不走。
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人,那个掀起轩然大波,甚至隐隐牵动了宫内视线的年轻状元,陆北顾。
此子与宋庠关系匪浅,又似乎与福康公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如今大魁天下,名声大噪,恐怕很快就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而裴德谷的案子虽然没有继续牵连更多,可贾昌朝却不会因此放下警惕.庙堂上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走了过来,贾昌朝很清楚一个道理,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拿着我的手书,去,请王畴过府一叙。”
王畴是前三司使王博文之子,以父荫入仕,虽然后来也参加了科举,并且在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但跟那一批的欧阳修、富弼、王拱辰等人关系并不亲密,反而跟贾昌朝关系很好,是贾昌朝一手提拔上来的。
而王畴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
——权判吏部流内铨。
如果说冯京的判都磨勘司是管钱,那王畴的权判吏部流内铨就是管人。
在大宋,文官人事权虽然并不完全由吏部负责,高级文官都是归中书省直管的,京朝官则由审官院任免。
但吏部仍握有大量人事权。
在文官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也就是知州以下的地方官以及在京但无权参朝的京官,都是由吏部进行考核、任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