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艰难的抉择
第二十一章 艰难的抉择 (第2/2页)他嫂子快人快语,马上就说:“新华回了上海了,你们要什么?再加上,已经托运回上海两副铺板了。”话语中,她是很不开心的,可能为了那两副铺板还有过争执。
“我还在这儿呢。”我心里的不安不断地在增加……
“那你也没有了,我们出了一百块钱,这些都是我们的了。”
被她这么无理地冲撞了一下,我的火气总算升腾起来了,熬也熬不住,尽管在说之前,我是纠结的……但也不再怕得罪她了,反正前途迷茫,我得为自己讨回一点什么……
“你要知道,我也出了一百元,而且,那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至爱亲朋给我的!”
他哥哥本来低头沉默着,这时候突然开口,止住了他的妻子,说:“这儿还有一些木料多,做大橱不行,可以做一只五斗橱……背面的挡板没有……哦,车间里有一块从废掉的打禾机上拆下来的板,就是要拼接一下……不知你愿意要吗?”
“好!”我有点悲凉,可还是不假思索马上就答应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从他们的话里、表现里,好像凶多吉少了,或许,我的一番心意和付出就是换来了这么一个拼成的“四只脚”了,如果犹豫一下,就连“四只脚”也没有了。
我很快回去,心里都是乱麻,理也理不清。不过,我还是不相信,我要听到蔡的最后一句话。于是,回到房间第一件事,我写了一封信给他:别来无恙?为何没有信来?是不是工作繁忙?如果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怎么样也要让我知道,我不会阻拦你的。
看看信纸上没有几句话,不轻不重,其实已经是我在用心上滴下来的血泪,沾着写的,只是没有用上黛玉那句“你好恨心呀!”的绝望的呼喊……因为我还是在期待着什么……
好在这封信发出后,没有几天,他的回信到了。
我拿着这封信奔回房间,浑身抖,手抖得撕不开信,就用剪刀去剪,把信纸的一角都剪下来了。
在信里,他说:你不要瞎猜想,我不会变心的。只是前一段时间高安有人来追,这段时间厂里在举行“百日攻坚大战,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劳动竞赛。我为了在厂里站住脚,必须全身心投入,耽误了写信。不过,我会注意的,以后还是坚持每周一信。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高安不会再来追了,上海市政府出了一个文件,昭告各地来追问的人,这是写文件的人出了差错,附加条件有问题,所有的责任由上海市政府来担当。真正的好政府呀!听说由这个文件得福回来的上海知青,有一万多个呢。然后,就是他关切的问候。
我已经看得泪流满面了,动荡不安的一个多月,我瘦了一圈了,他这么一句话,赛过了一颗“保心丸”,现在,我又“活”过来了。
我别的不会,眼拙嘴笨,但还是知道自己的情感不会给错人的。磨盘依然还在,情丝缠绕,我的信心现在是一百倍的增加,飞走的“磨盘”牵住的应该还是钢丝!
其实,那个时候,上海,也就是蔡的情况并不比我好过,或许是更严酷的考验。我是后来才一点一点知道的。如果当时,让我的一颗心飞到蔡的身边去看看,可能会让我不只是瘦了一圈,而是会瘦得只剩下一个骨架子了。
如今,用笔来纵横,穿越时空一下,先来写写他当时的处境。
他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到了上海。而且,就是第二天,马上去厂里报到,接着又赶快去报户口。拿着户口本,他真是百感交集呀!十年前,差不多也是在春天,只有十五岁的他,被敲锣打鼓地迁出了户口,送去了江西。现在竟然一瞬间突然就回来了,多么的如梦似幻呀……不由自主,手就紧紧地捏着户口簿,都被他捏皱了……为什么以前不知道这个户口意味着什么,轻易放弃了?一旦迁走了再想回来,这条路是要有多难就有多难呀!以后,再也不能松手了……
他一天都不敢耽搁,马上去上班了。
在学校,他只好算一个白丁,文学艺术,数学物理,马马虎虎及格至上。在体育方面好一点,篮球打左锋,可惜身高一米七,跑田径,中长距离的竞赛成绩不错,也屡屡破校记录,可惜年纪大了,所以在分配时,那么困难。
但是现在,他踏进的是工厂了,当他走进装配车间的那一刻,一百多个装配女工们都是睁大了眼睛在看他。
他本来就长得比较英俊,总有人说他是朱时茂的翻版。加上又在学校里浸了一下文气,并且他还是用体育健儿的步伐走在一大群姑娘的眼光里,使他不知道有多么的光彩炫目。
装配车间女工多,男工人只是个位数,所以他的出现,引起了车间的轰动。外表不算什么,而当他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用他天生的左右手都灵巧的特点,一下子就学会了装配开关,并且,他可以以一当十,又快又好,让车间主任都对他青睐有加。
他的数学能力,在学校只好属于“清白一族”,可是在工厂的生产调度上,他只参与了一周,就比正式调度员还要精明能干。他不断地提出建议,使得他们车间在完成生产任务上,质量、时间、数量都明显地前进了一大步!
另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很会做人,才一二周功夫,车间里的所有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他是不适合在学校里的,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他步步维艰,可到了工厂,就好像立马如鱼得水,欢腾扑跃。用一句已经说成俗语的话来形容:放错了地方的人才就是垃圾……而他是相反,现在才被放对了地方了。于是,过去的“白丁”,变成了百花丛中一点红了。
那些工厂里的“百花”可不是吃素的,有起码十几朵“花”与他年龄相当,并且,她们比我年轻,比我时髦,比我活泼,比我大胆,比我直接……
接着,“十二道金牌”威逼而来。尤其第一道,三个人是直接逼到厂里的。他们在厂办拍桌蹬脚,要他们把人交出来。厂办主任请他们到上一级部门去,这里不会听了他们的话就把人随便给他们的,因为,他要对所有在厂人员负责。
高安来的那三个人,找到仪表局,可惜连大门都不给他们进,他们又赶去区政府,那里只是让他们登记了一下情况。他们就又折回来,在上无九厂门口候着,准备拦截蔡。
车间一百多号人,联合起来掩护他上下班,三天以后,这伙人才走了。
蔡的母亲,焦急万分,她天天等着车间里的小姊妹来报告消息,对儿子实在不放心,不得已对蔡说:“赶快把江西那边的女朋友断了,他们就不会再来了!”
蔡说:“这些人都是高安县派来的,与她无关。”
可是,蔡的母亲还是不断听到,江西一拨一拨地来人,她更着急了,她干脆把我的来信都撕碎了,本来蔡托她寄信的,蔡的信也被她扣住,放一只旧脸盆里全烧了。
她对蔡说:“那个小汪又不漂亮,还比你大两岁,有什么好?”
“她多才多艺呢。”
“什么多才多艺!就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白相人。”他妈妈从小出身贫寒,没有上过学,是在解放后成立的扫盲班里读了几年书,在她有限的认知里,目前只有一件事:死命护着儿子,“现在,侬是上海宁了,伊就是个乡下宁。我小姊妹告诉我,车间有好几个漂亮小姑娘看中侬了,还有一个家里有现成的房子……”
“不要讲了,我知道的,找一个女人很容易,但是,要找一颗心,一颗善良的心,很难很难。”
她妈妈见说不动他,就搬来了一家人,一起围着他,要他立马改变主意。
他低着头就是不作声,半天才抬起头来说:“你们不要逼我了……”还没有说完,剩下的话就哽咽在喉头了,眼泪一颗一颗地掉下来,把他们都吓住了。
他妈妈发狠说:“好,你这么犟,今后有侬苦头吃了,第一就是没有钱,去修铁路了,第二,等有了小人,户口要跟娘的,入幼儿园,入校怎么办?第三,我是不会帮捺领小人的,一切由侬自己去担,看侬哪能办?侬还是长痛不如短痛,现在还来得及……”
“短痛之后,我会一辈子痛的!”蔡硬着头皮道:“我会一个人来承担的。”
就这么,相隔千里之外的两个人,都选了这么一条最艰难的路了。
后来,他母亲一生气就不去管他了,于是他收到了我的信,才发现我们之间已经“真空”了好久了。但是,他怕吓着我,什么也不说,所有的压在他身上的千斤重担,他只用了轻轻的六个字“我不会变心的”。别看这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呀,每一个字都是从烈火里炼出来的!
想一想,他首先要过“美人关”,这对青春正旺的男生来说,谈何容易。因为我后来还听人说过,其中有个女孩,因为他顽固不化,不肯放弃我而发疯了,整天痴痴呆呆地叫着他的名字。那个女孩叫施惠吧?可我听成了“施肥”,所以记住了。我很无奈,万般对不住。
其次,是过“捉捕”威逼关,他是天天担着一颗心的,可就是不愿意斩断与那一头的联系。这好比爬山,他差不多要“会当凌绝顶”时,腰里系着的另一个人一脚滑落,吊在下面,他得死死扣住泥壁,不然就一起滚落下深渊里。为了保命,他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斩断系着的绳子……然而,他就是熬着,拼着一起掉下去,也硬挺过了最危险的时候。
他的一家人与他的较量,那才是最让他为难的,他知道家人都是为他好,骨肉至亲,句句在理,怎么办?他是咬破嘴唇,咽下碎牙在抗衡呀!
后来,我有时也会瞎想,如果换作是我,我会不会被父母逼着短痛一阵,就把我们的感情翻篇了?当然我也是不会的,我与他都用钢丝牢牢套住了对方的磨盘,不管谁的地位改变了,都是坚不可摧的。因为我们什么也来不及想,只是“你的心里有我,我的心里有你。”所以,我为他做一切时,没有理智,他为我做一切时,也没有理智,这大概就是我们那代人中最最“糊里糊涂的爱”吧!那才是真爱!
当然,真爱的考验不会止步,分居的现实还是残酷的。
***************
耿坚编审评:
一场恋爱悲喜剧开演了。
经过前一章的过渡桥段,本章才是正剧。恩爱情恨丶喜怒哀乐悉在其中。
戏码翻转。在读者眼里不被看好的蔡,经过环境置换个人优势尽显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本来年貌才华匹配相当的以婚姻为目的的一对恋人,婚姻尚未开启就成了不被祝福的婚姻。
多少知青男女在调动调不动的这道坎上黯然分手、泪洒情天。但是,恰恰最动人的爱情戏码也是由知青男女在这道坎面前演绎的。同社会现实抗争、同内心抉择抗争,把“忠诚”和“始终不渝“大写在自已的生命史上,回望他们的历史,光用“感人肺腑”“令人泪目”来形容是不够的。蔡在本章中充分展示了他生命中的暖色,车间里美女的追求,家庭里母亲的喝斥逼迫他“拗断”,都折不断他的“钢絲”。
对爱情,要作出客观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太难了。有时候,如痴如醉的爱情却经不起现实生活中的一击;也有时候,看似不怎么浓烈的爱情在遭受打击时反而显出坚韧和稳定;再有时候,不被祝福的婚姻,当事人会那么地不顾一切。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在起作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性的善总归是主导人的行为的主流基因。
本章的爱情故事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类似这样情节的爱情故事,前知青时代不曾有,后知青时代也没有。读这样的故事,过来人会泪目、叹息,年轻人会不解但可能感动,那就任由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