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魂牵梦绕
第二百四十四章 魂牵梦绕 (第1/2页)返厂后第一个周日,难得的歇息。我当日写了三千字的文字,这是一篇给北方作家创作中心的作业。写累了,便阅读新报纸。美美地睡一觉后,就去逛机场,还顺道在岗贝路买了几本南方新刊物回来欣赏。意义最深远的是回复了《江门文艺》编辑部组织的作者座谈会邀请函,表示有参加活动的意愿。并在晚上寄出去了,静待佳音。
周一是父亲的生日。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按照马伏山男办进女办出的风俗,父亲应该热热闹闹办一个生日,表示幸福地迎来了古稀之年。更让我惊讶的是,昨晚才寄出申请,今天中午就收到江门文艺座谈会通知,江门文艺的办事效率也实在让人佩服。应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圳速度的传言,我抓紧写了一篇《扫米记》以示献礼与纪念。
扫米记
九月上旬,从秋色旖旎的故乡又来到仍如夏天烤人的广州。第一天上班,就有一辆大卡车驶入了厂门,停在成品仓库前的坝子里。几个装车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打开车厢后门时,我们都唏嘘了一声。
我奇怪地问:“车板上怎么漏掉了这么多大米呢?”司机慢条斯理地回应道:“这算什么,我们老板对我们包吃包住,反正他赚到的钱也花不完。”他的意思是说,他们不管这些大米了。司机然后又接着半开玩笑地说:“不过,你可以扫下来,怎么做都行。”
我避开那些年轻人复杂的眼神,径直到仓库里找来扫帚和铁锨,纵身一跃,上车后,躬身在车厢里细心地扫清扫大米。我小心翼翼扫着白花花的大米,心绪仿佛回到了故乡。
前不久,家乡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撕心裂肺般敲打着心灵。三年的飘零后渴望平静的港湾,千多个大都市喧嚣日子让我尝够了钢筋混泥土的枯燥与生冷,希望享受田园风光和山间乐趣。.本拟于宁静中写几篇打工文学的小文,可回到大巴山深处,方才摇醒了理想的梦幻。
火辣辣的太阳象发疯一样炙烤着故乡原本肥沃的土地,稻田里三根手指宽的纵横网状的裂口象毒蛇的嘴巴,农人目不忍睹,一见就掉泪。绿油油的稻秧、红苕、玉米,一天天打卷,翻黄,直至干枯,要是遇到火星子,准会一烧而光。起初,乡亲们决心要与老天爷斗争到底,在溪沟里引水,在堰塘里担水,等到小河沟断水了,堰塘也发裂了,最后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从未断流过的龙王台老井上。面对几百人的生命之源,谁也不能破坏了规矩,那就是井水只供人畜饮水,否则,渴死了人,谁也担当不起责任。每天这里成了村子里最闹的地方,男女老幼都自觉地排队取水,有的挑着铁桶、木桶或胶桶。还有拿着饮料空瓶和磁盆的。深更半夜时,大家都累了,井边没有人,还是有人熬夜弄水救苗的,不过这种机会不是很多。我父亲就是其中的尝试者之一。他老人家虽然今年的农历八月四就进入古稀之年,且体弱多病,然而对庄稼怀有特殊的情感。父亲跟众多乡亲一样,为了得到几粒救命的大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脚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质朴的诗篇传诵了千多年,几乎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年轻后生,常常用他来警示自己爱惜粮食,尊重农人脸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的劳动成果呢?
车厢的大米不剩一粒地收收集在小口袋后,放在磅秤一量,足有10斤。几个工友看见这起眼的大米,再没有说话,只顾装车了。装完500箱成品帽,他们挥汗如雨,洗澡,听歌,各自享受周末。
夜深了,我停下手中的笔,从口袋里取出大米的极少部分,用清水揉搓洗净,煮了一大锅稀粥,还舀了一小碗从家里带来的麻辣豆瓣酱。然后到职工俱乐部请来那几个装车后正在跳舞的工友吃夜宵。五个家伙毫不客气地端碗打饭,大口大口吃起来。
我发话了:你们知道这大米从哪里来吗?
有人说:这还用问,肯定是从市场买来的呀?我们不相信,你还会从老家带过来?
我微笑着说:不对,家乡今年遭特大旱灾,想带米也没有可带的,就是有一点点,我也不忍心带走。
几个年轻人都面面相觑。我接着说:你们不是亲眼看见我扫米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