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拿读者们当外人?
第一百七十六章 拿读者们当外人? (第2/2页)哪怕做不到尽善尽美,也要尽可能让质疑的声音最小。
对此余惟选择的打法是,拿一首双语歌出来,华语歌受众日语歌受众都有的听。
双语能解决传播度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转移矛盾,版本有两个,肯定各自有人喜欢,到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友好的交流。
当他们开始相互质疑的时候,自然就没空质疑自己了,甚至还会坚定不移的拥护各自喜欢的版本……
这下知道当皇帝的为什么都喜欢玩均衡那一套了,弹劾对方没事,别弹劾朕就行。
选好歌以后,余惟迅速安排起了新歌的剧情。
【舞台的灯光柔和下来,一束追光打在中央。
刘英身着一袭白裙,优雅地走向麦克风,随着钢琴前奏缓缓响起,全场瞬间寂静。
她轻轻闭上眼,握住麦克风,唱出第一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她的声音带着独特的温暖和细微的颤抖,仿佛每个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镜头推近,可以清晰看到她眼眶中闪烁的泪光。】
《后来》这首歌翻唱自日语歌《未来へ》,其实不止这首歌,早年国内的很多知名作品都是翻唱。
有些歌手翻唱的作品甚至有三四十首,也就是当年互联网不发达,放到现在包被人骂的。
虽说买了版权,但代表作大都是翻唱,这种事终归不怎么光彩。
不过比起现在很多直接抄袭或者先上车后补票的,提前买版权还说得过去。
余惟之所以选《后来》也简单,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没得说,在国内火起来相对容易,这是其他日语歌所不具备的条件。
他毕竟还是第一次拿日语歌出来,直接拿很难被大家所认可,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起拿。
双语歌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等大家习惯,以后单拿日语歌大家也就能接受了。
要说两个版本谁更好他不好评价,但没有原版的《未来へ》也就不会有《后来》。
所以余惟决定一起拿出来,而且是在“日语歌”这个主题下拿出来。
因为在他看来,无论翻唱多优秀,原唱永远是爹,这时候拿出来刚刚好。
另一方面,《后来》这首歌与大学生适配度很高,歌词中“栀子花白花瓣”“十七岁仲夏”等具象意象,直接呼应大学生的遗憾与成长焦虑。
这首歌常年位居毕业晚会,很多学生甚至称之为青春的最后一课。
一边失去一边成长,这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与《音乐盲盒》的节目内核也相契合。
原曲《未来へ》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这一点就比较百搭了,什么情况都能唱,毕竟大家都有妈……
余惟虽然在里是让土著唱了这首歌,不过他并没有安排明星与之对战,而是角色内战。
正儿八经打比赛的歌曲是要发个唱歌视频出来的,就算是土著歌手他也会用AI。
这首歌就没那个必要了,歌都提前发出来了他到时候再唱效果会大打折扣,自砸招牌的事余惟肯定不能干啊。
而且提前公布节目选歌,这多少有点不尊重人家节目组,很容易影响收视率。
于是他特地安排了这场土著内战,歌写出来就能兑换,但纯属剧情,一笔带过。
又没有真人选手参赛,自然也不需要点赞投票。
新章节发出来读者有点纳闷,土著内战这种剧情第一轮也有,毕竟设定里77个选手参赛,也没有那么多真人明星。
第二轮也不剩多少真明星了,出现土著打土著很正常,但这种一笔带过的剧情出现歌名,这还是第一次。
按照余惟的套路,歌名都露出来了,说明应该有这首歌才对啊,怎么没发视频?
角色打角色,确实没有投票的必要,余惟毕竟是作者,这点决定权还是有的。
都没有真人打比赛,自然也不需要真人投票……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架不住大家想听歌啊,这首歌看着不错,也不知道听起来什么感觉。
“不是比赛嘛,我要投票啊!”
“实在不行AI也行啊,听不到新歌我要闹了。”
“有歌不给听,拿兄弟们当外人是吧?”
只写不发,这不是纯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