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第363章 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第2/2页)每个组3人,一人持轻机枪,一人扛掷弹筒,一人带弹药,沿着铁路巡逻。
只要发现八路军的身影,轻机枪先压制,掷弹筒再打集群目标。
而且日军还在铁路旁的电线杆上挂了铃铛,绳子一头拴在铁轨上。
火车经过时震动铁轨,铃铛就会响,能提前预警八路军破坏铁路。
不过,最内层是“古城核心圈”。
榆次古城墙虽然有多处破损。
但日军没有拆,反而用沙袋和砖石修补了缺口。
在城墙上每隔20米修一个射击孔,每个射击孔后都架着歪把子轻机枪。
城墙根下挖了两米深的壕沟,壕沟里灌满水,水里插着削尖的竹刺。
只要八路军敢从水里进攻,必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而且,在壕沟外还拉了三层铁丝网,铁丝网之间埋了跳雷和诡雷。
有的诡雷绑在鸡脚上,只要八路军碰动铁丝网,鸡受惊乱跑,就会拉响地雷。
另外,在城内的制高点,比如钟楼和城隍庙的大殿,都被改成了炮兵观测所。
山炮中队的四一式山炮就架在旁边。
能根据观测所的指令,精准打击城外的八路军集结点。
而在战术部署上,日军完全按侵华时的“据点战术”习惯来。
他们把城内的百姓赶到东南角的“集住区”,用铁丝网围起来,派伪军看守。
既防止百姓给八路军通风报信,又能把城内其他区域变成纯粹的战场。
每个碉堡和阵地都留了“退路”。
比如碉堡里有暗道通到后面的据点,一旦被围,能通过暗道撤退或得到增援。
而且日军还搞了“夜间联防”。
每个阵地晚上都派哨兵站在高台上,拿着探照灯来回扫。
只要探照灯照到人影,附近的机枪就会盲射,掷弹筒也会往人影方向打照明弹,让八路军夜间偷袭很难成功。
这样的方式屡试不鲜。
1939年1月,八路军某独立团为打破日军封锁,对榆次发起进攻。
主攻城北的部队刚接近汾河河滩,就被重机枪交叉火力压制,冲在前面的战士成片倒下。
试图从铁路旁迂回的部队,刚跨过铁丝网就触发了手榴弹,爆炸声引来轻机枪和掷弹筒的打击,伤亡过半。
而攻打古城墙的部队,好不容易冲过壕沟,却被城墙上的歪把子轻机枪扫倒在城墙根下。
后续部队想冲上去支援,又被城内的山炮轰得抬不起头。
此战下来,八路军付出了三百多人的伤亡,最终只能撤出战斗。
日军依托榆次的地理优势,用轻重机枪、地雷和炮兵组成的立体防御,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陷阱”。
此刻,青木重诚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铜墙铁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只要江晨敢来,我保证让他有来无回……”
青木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与此同时。
江晨也率部抵达了榆次。
大战一触即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