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上)
第3章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上) (第2/2页)他意识到,要想在晋东南这块地方真正站稳脚跟,解决第五军的燃眉之急,或许……真得放下身段,好好研究一下“邻居”们的生存之道了。
他们能在几乎零资源的情况下搞到钱、搞到物资、发展壮大,这里面,一定有着连他顾老四也不得不佩服的“大学问”。
顾家生一直都知道“那边”的伟大。这并非源于一时的感慨,而是当他将目光投向华夏浩荡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进行过一番冷静的审视与比较后,所得出的结论。
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敌后战场在华夏民族存续之战中,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也更深刻地理解,“那边”领导的八路军,究竟做出了怎样石破天惊、足以扭转国运的杰出贡献。
纵观一个王朝的更替,其路径是何其相似。
首先,必然是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一座座雄关要隘沦陷,大片国土易手。紧接着,在广袤的敌占区,便会如同腐肉生蛆般,涌现出无数数典忘祖的汉奸、带路党,争相投靠新主。在古代,这批人叫士绅。
这些人会迅速组织起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自发地、甚至是争先恐后地帮助侵略者建立秩序,征粮、纳税、拉夫、抽丁。
如此一来,侵略者便能以战养战,人在异乡却非孤军,反而会越打人越多,越打实力越强。而原本保家卫国的军队,则因国土持续沦丧,兵源、财源、粮源不断枯竭,就如同持续失血的巨人,越打越弱,战争潜力越打越小。
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无论是宋末蒙古铁骑南下中原,还是明末满清入关,其模式莫不如此。对于当时的宋人、明人而言,蒙古鞑子与满清鞑子,与如今华夏子孙眼中的日本鬼子,在“异族侵略者”这一身份上,并无本质区别。
顾家生认为满清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乃至“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其残忍酷烈程度,与如今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没啥区别,都是奔着亡国灭种去的。区别是满清在屠杀的过程中意识到要走满汉一家的怀柔政策。(扯远了,感兴趣的读者老爷可以去自行研究一下明末的那段历史,这里咱们言归正传)
当历史演进到这一步,实际上便已到了一个王朝、一个民族亡国灭种的最后关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那么,一个冰冷的问题摆在这里。
为什么当年的蒙古鞑子和满清鞑子都成功了,而如今武装到牙齿、看似更强大的日本鬼子,非但没有成功,反而深陷华夏的战争泥潭,进退维谷呢?
是日本人遭遇的抵抗更猛烈?是汉奸、带路党、士绅变少了吗?
顾家生缓缓摇头,他觉得,都不是。
根本的区别,在于当下这个时代,多了一个由“那边”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他们在敌后战场发挥出的,足以颠覆历史周期定律的作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当下的国际形势等,但作者认为那都不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
正是这支力量的存在,将日占区的腹地闹得天翻地覆。他们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人“以战养战”欲要将华夏沦陷区变成其稳定兵源和后勤基地的美梦,打的汉奸带路党们连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