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斗诗——急智与灵光的碰撞
第386章 斗诗——急智与灵光的碰撞 (第2/2页)"垦荒垒石"写的是桃源人重建家园的艰辛,"引水开渠"记录的是清川河水利工程的壮举,"千窑青瓦"更是直指如今桃源村最引以为傲的砖瓦产业。最后一句"不辞汗雨透蓑衣",将村民们不畏艰辛、共建家园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这写的不就是咱们桃源村修水渠时的光景吗?"围观的谢吉利激动地说。
"'千窑青瓦',妙啊!直接把砖瓦厂写进诗里,却丝毫不觉突兀!"
一位出身农家的学子当场就红了眼眶,低声对同伴说:“这不辞汗雨透蓑衣……写的就是我爹娘啊!”
白羽仙山长愕然地看着那诗句,扇子都忘了摇,他张了张嘴,想挑点毛病,最终却只对身旁的严松龄低声喃喃道:"这......这也算诗?砖瓦窑灶之事,怎能入诗?……未免过于写实,毫无文采可言……”他向来追求风雅,一时难以接受这般直白写实的诗风。
然而,严松龄此刻却难得地没有出言附和,他目光深沉地看着那二十八个字,仿佛透过诗句看到了很远的地方,沉默良久,才轻轻叹了一声:“此诗……有筋骨,见血肉。”
他或许不欣赏这种风格,却无法否认其中蕴含的、真实而强大的力量。就连藏书海也凑过来,啧啧称奇:“返璞归真,言之有物,以实事入诗,以真情动人!石老弟,你们学院这孩子,了不得!”
石坚山长用力拍着大腿,脸上笑开了花,比昨日斗茶获胜时还要兴奋!连声道:"好!好一个'千窑青瓦就'!这才是我们崇实学院该有的诗篇!"
百名学子投票结果揭晓,《桃源农咏》以绝对优势胜出。
这首诗不仅赢得了比赛,更让在场所有人都记住了谢文的老家——桃源村。
斗诗结束,谢吉利像只灵活的游蛇般从人群中钻出来,一把搂住谢文的肩膀,眼睛笑成了两条缝,压低声音却掩不住兴奋:
“文哥!文哥!你听见没?刚才好几个人围着问我呢!”
他模仿着那些学子的语气,摇头晃脑地说:“‘谢文小友诗中所写的桃源村,当真如此欣欣向荣?千窑青瓦可是真的?引水开渠又是何等壮举?’”
他用力晃了晃谢文的肩膀,嘿嘿直笑:“嘿嘿,咱们桃源村这下可要在云槐县出名了!他们都说着等得空了,定要去亲眼瞧瞧这个能让谢小才子写出‘不辞汗雨透蓑衣’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光景!”
谢文被他的兴奋感染,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扶了扶刚才被谢吉利晃歪的学院方巾,语气带着几分自豪:
“哪里就是什么神仙光景了?咱们村啥样,你还不知道么,这不是还在建设中呢么。”
顿了顿,他接着说:“不过……等淮月楼正式开业,到时候若是真有人愿意来游玩,就能有客栈落脚了。到时候再让他们看看,诗里的‘千窑青瓦’、‘引水开渠’到底是什么模样。”
谢吉利一听,眼睛更亮了,连连点头:“对对对!以后咱们村发展好了,我带他们去砖窑看烧砖,去清川河看水车,再去千亩良田看稻荷……保管让他们大开眼界!”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时热闹的景象,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