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何慎的断尾求生
第414章 何慎的断尾求生 (第1/2页)侍读学士的话音刚落,沈砚手中的茶盏发出清脆一响,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侍读此言,恕沈某不敢苟同。”沈砚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史笔如铁,贵在真实。盛世当书,弊政亦不可讳。若只歌功颂德,掩耳盗铃,那我等著史何用?与街头卖唱的阿谀之徒有何区别?”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尤其在那些中立派脸上停留片刻:
“《浮世录》,皇上都赞其有‘醒世’之效,为何?正是因其不避丑,不讳言,敢将疮疤揭开示人!我辈翰林,承天子清要,掌国之典册,若连直面现实的勇气都没有,谈何以史为鉴?谈何辅佐君王?”
一番话,掷地有声,说得那位王侍读面红耳赤,呐呐不敢言。
不少中立派的翰林微微颔首,看向沈砚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同。
赵文渊脸色阴沉,试图挽回:“沈大人,《浮世录》自是佳作,然史书编纂,关乎国体,总需谨慎,有些事……”
“谨慎不等于粉饰太平!”沈砚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带着锐利的锋芒。
“赵大人是觉得,将那些贪墨舞弊、民生多艰的事实写出来,会有损国体?还是觉得,将这些记录下来,会触犯到……什么人的利益?”
他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赵文渊。
赵文渊心头一凛,竟一时语塞。
沈砚趁势提出由他主导,组建一个“史实核勘小组”,对近年各类奏报、地方志进行梳理,务求“事无巨细,皆录其实”。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部分翰林的支持,赵文渊一党虽极力反对,却势单力薄,难以阻挡。
这意味着,沈砚将更进一步掌控翰林院的“笔杆子”,不仅能够继续深挖何慎一党的黑料,还能在舆论上占据绝对优势。
何慎一党过去那种通过控制言论文书来颠倒黑白、打击异己的手段,正在迅速失效。
正因为沈砚对何慎的多方位“绞杀”,才导致了,五个皇子能在桃源村安然的吃上几个月的“苦”,而不被“淤泥”和“墨”继续侵蚀。
也因为沈砚这种看似松弛有度、实则精准致命的步步紧逼,让何慎在疲于应付中,不断地做出"弃车保帅"的选择——自断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触角,舍弃一些外围的党羽和据点,以求保全最核心的力量。
然而,何慎不知道的是,他所有的挣扎与取舍,几乎都在沈砚的预判之内。
沈砚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风筝手,而何慎,就是那只被他牢牢牵在手中的风筝。
沈砚深谙"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道理,但他更明白,对付何慎这样根基深厚的老狐狸,直接逼其疯狂、狗急跳墙,反而可能引发不可控的乱局。
他的策略是"溜"!
时而收紧线绳,让风筝感受到束缚和威胁,一如他在朝堂上当众发难,点名陆俨。
时而又稍稍放松,让其以为尚有余地,可以继续苟延残喘。
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让何慎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却又怀有一丝侥幸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地分析沈砚的意图,猜测皇帝的底线,计算着舍弃哪些棋子能换取暂时的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