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八年级的“分科”焦虑
第十章 八年级的“分科”焦虑 (第2/2页)“谁能举个光的反射的例子?”老师提问时,林晓雨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老师,早上照镜子,还有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光的反射!”
老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很好!林晓雨同学举的例子很贴近生活,物理就是要从生活里学。”
林晓雨坐下时,心跳得有点快,却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开心。苏晴偷偷给她递了张纸条,上面画着一个笑脸,旁边写着“你看,你已经会了!”。
下午的自习课,林晓雨抱着物理作业本去办公室请教老师。路过物理老师的办公桌时,她瞥见桌角压着一本蓝色封面的书——封面上画着会飞的鲸鱼,那是她去年在图书馆看过的《星空童话》!她愣了一下,老师平时总是穿着灰色的衬衫,手里拿着写满公式的教案,说话带着浓浓的“理科味”,怎么会看童话书?
“林晓雨,有什么问题吗?”物理老师突然从后面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杯热茶。
林晓雨赶紧收回目光,有点不好意思:“老师,我……我想问这道光的反射题。”她指着作业本上的题,心里却还在想那本童话书。
老师接过作业本,耐心地给她讲解,讲完后,看到她盯着桌上的童话书,笑了:“你也喜欢这本书?我女儿特别喜欢,非要让我带到办公室,说让我也‘感受一下文学的浪漫’。”
“老师,您也喜欢文学吗?”林晓雨忍不住问。
“当然喜欢,”老师拿起童话书,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星空,“我以前也纠结过分科,喜欢文学,又觉得物理有用,最后选了理,但还是没放弃看童话书。其实文理不是对立的,理科讲逻辑,文科讲情感,都很重要。”
林晓雨看着老师手里的童话书,突然觉得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原来选科不是“非此即彼”,就算选了文科,也可以喜欢物理;就算选了理科,也可以读童话书。她之前的焦虑,好像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框。
从办公室出来,林晓雨的脚步轻快了很多。她回到教室,看到苏晴正在画物理小实验的示意图,便走过去,拿起笔,在旁边画了个会飞的鲸鱼:“苏晴,我觉得物理好像没那么难了。”
“我就说吧!”苏晴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以后我们一起学物理,你帮我改作文,我帮你讲公式,多好!”
晚上回家,林晓雨主动跟爸妈聊起分科:“爸妈,我现在物理还不太好,但我想再试试,不管最后选文选理,我都会努力的。”
爸爸放下手里的报纸,点了点头:“我们不是非要你选理,只是怕你以后后悔。你自己想清楚,我们都支持你。”
妈妈也笑了:“对,你喜欢什么就选什么,只要你开心就好。”
林晓雨回到房间,把物理卷子拿出来,重新做最后一道浮力题。这次,她没有急着写公式,而是先在草稿纸上画了个海边的场景——浪花推着小船,旁边写着“F浮=海水的力量”。她慢慢代入公式,算着算着,竟然算出了正确答案!她兴奋地在卷子上画了个大大的对勾,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鲸鱼,旁边写着“物理=会飞的童话”。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卷子上,把那个对勾映得很亮。林晓雨摸了摸那个刻着星星的木盒子,心里悄悄想:陈阳要是知道她现在不怕物理了,一定会很开心吧。她拿起笔,在星空图的旁边写了一行字:“不管选什么,都要像星星一样,发光就好。”
第二天,林晓雨把分科意向表填成了“文理待定”,苏晴也填了一样的。两人拿着表格,相视一笑——她们还有时间,还有机会,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教室顶上的吊扇还在转,可这次,林晓雨觉得那风里带着点清爽的甜,像橘子汽水的味道,也像物理书里那些藏在公式背后的、生活的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