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建炎三十六年
番外:建炎三十六年 (第1/2页)建炎三十六年,秦王韩世忠薨了。
时间是正月廿一日,两日前的正月十九,这位勋臣第一还随官家一起活动,上午去了皇家原学会,看了最新的“阳气、阴气比例”实验;下午去了城北马厩,看了从据说是英吉利带来的“巨夏马”马种……据说秦王当时还调笑,虽说此类马虽不好上战场,但起码让人晓得当年铁象有多雄壮。
结果,到了晚上,喝了些酒的秦王就有些上头,一卧难起,到了廿一日白日,便已经明显弥留了。
消息传出,官家自是在惊愕之余亲自来探。
平心而论,上上下下,从官家到秦王府上的亲眷,再到外面看热闹的士民百姓,虽都重视此事,也都有些吃惊,却无人有什么惶恐不安之态……毕竟,秦王已经七十五岁了,而且其人年少从军,马背上颠簸数十载,负伤数十处,能到今日,已经是这二十年优游林下,心态宽和,再加上调养得当的结果。
放在民间,都是个喜丧的说法。
何况,建炎功臣日渐凋零,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年纪大些的名臣、名将,早就去了一轮,从三年前开始,张俊、王彦、赵鼎、曲端、万俟卨,几位年纪相仿之人,也都陆续去世,俨然是又有一大批人天时已至。
赵玖到了韩世忠卧房的大炕前,先见到对方几乎已经只能说胡话,等了片刻,见对方精神居然稍振、意识清醒,并努力坐起身来,却晓得自己这位良臣根本就是回光返照,终究无能为力了。
“良臣可还有什么交代?”赵玖坐在炕边,看着对方满头白发,心中欷歔,终究压住,只是状若寻常,例行询问。
“有什么交代?难道要哭哭啼啼请陛下给儿女升官吗?”韩世忠缓缓摇头,平素龙精虎猛,今日居然也吃力恍惚起来。“官家对韩氏恩义之重,旷古未有,何况还有近四十年君臣相得,若是还贪心不足,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赵玖点点头,不置可否。
屋内、屋外陪侍人员,自杨沂中以下,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赵玖带来的,要么是勋贵、属国王公子弟,要么是太学、武学进士佼佼者出身的年轻俊彦,此时闻言都不禁暗暗称奇,心中佩服;另一类,则是韩氏子弟儿女为首的亲眷后辈,却多情难自堪,不禁当场落泪。
而皇长子、皇次子俱在,也都以晚辈身份低头侍立,秦王长子韩彦直在日本公干,其妻宜佑公主亦在,则与韩氏家人同列。
不过,顿了一顿后,韩世忠却还是想起一事:“官家,可还记得三圣观的旧事吗?”
“记得。”赵玖略微一想,立即点头。“丰台大营那里的三圣观,当时吵闹了许久,从西军选转过来的将士要立,秘阁不许,说是淫祀,最后是良臣你闹到秘阁里去,说是三位平夏功臣,才建起来的……有什么说头吗?”
“有。”韩世忠勉力对道。“那玩意确实是淫祀……祭奠的三圣其实是三只关西土蜥蜴。”
整个屋子都明显一滞……心思活泛又事不关己的几位进士甚至想吐槽,真不愧是秦王,临死都能整活!
不过,赵官家倒是面色如常:“朕知道,杨沂中当时便跟朕说了,平夏城里的三只蜥蜴,军汉被西夏大军围困,山穷水尽疑无路后找它们求雨,居然真下雨了,从此西军就记住了这个三圣,行军立寨都要祭祀。”
“官家知道还这么大度。”韩世忠不由苦笑。
“关西军士来到燕京,离家数千里,总要有个寄托才能安生。”赵玖喟然道。“朕连装糊涂都做不到,白当几十年皇帝了。”
卧房内自然安静,外屋那里,几位舍人、学士却忍不住各自有些目光游离,俨然是有所触动。
“也是。”韩世忠努力颔首。“臣的意思就在这里了……臣想了许久,三只蜥蜴当然是西军典故,但把它们跟建炎中许多战死的将士、功臣并论,还是觉得惭愧……臣想请陛下,不妨将错就错,就将三圣观里的三圣明确变成早死的吴玠、曲端、王庶这三位,也算了臣的一些愧疚。”
“好。”赵玖立即点头。“还可以趁机将之前牺牲的张永珍、侯丹、李永奇他们抬进来。”
“那就好,那就好。”韩世忠点头,却又提醒。“臣是不用的……臣享尽了人间富贵,犯不着。”
“好。”赵玖立即答应。“还有别的事吗?”
韩世忠靠在墙上,发白的头发有些凌乱,想了一想,却是终于摇头。
君臣二人,居然相对无言。
半晌,韩世忠先笑了:“临死了,竟让官家干等吗?”
赵玖便要说话。
孰料,韩世忠却玩笑式的提了个要求:“官家当日赠宗忠武《青玉案》,不知今日可有诗词再来赠臣往‘万事空’?”
赵官家自是当场苦笑拒绝:“别人不晓得,良臣不晓得吗?朕早已经是‘伤仲永’了,如今早没了文字上的能耐。”
“无妨,无妨,写什么都无妨。”韩世忠努力伸出手来,居然攀住了皇帝手臂。“拿板子来,臣写一个,官家写一个,不然这个时候做什么?真要一群人站着等我死吗?”
赵玖本来心乱,只怕不能想到一个极佳的诗词来附和对方,但对方手掌攀上自己手臂时,却察觉到对方力气不及平时十一,也是心中哀戚,到底不忍拒绝。
于是乎,须臾片刻,物件俱全。
赵玖坐在炕旁桌案前,韩世忠背靠着墙壁坐在炕上,面对着身前纸笔,竟然全都久久沉默不动……无他,二人此时此刻,一个还是哀戚心乱,一个是纯粹精力不足,双方脑中竟全都是一片空白……所谓不知所思,不知何想,更不知该写什么。
半晌,还是韩世忠一声咳嗽,然后抬起满是白发的头颅,苦笑一声:“官家,写不出来抄一句半句也行……臣惭愧,但这性子就是这样了,竟是一辈子片刻都不想安生。”
赵玖点点头,抬起笔来,写了一句,但也只是一句,便觉得不对,却又不舍得擦掉,就写不下去了。另一边,韩世忠想了许久,努力提笔,歪歪扭扭写了一句,便已经力尽,只紧绷着看向赵官家。
赵玖知晓对方心意,将那单句举起,示给对方看。而后者只看了一眼,便如释重负,气喘吁吁起来。
平心而论,在场众人,即便是晓得这个场合需要肃穆持重,但当此一举,所有人都还是忍不住去看两人所写……跟来的中书舍人朱熹恰巧立在炕尾的位置,看的最清楚,却是不由心中一叹。
且说,这官家,虽总说是伤仲永、江郎才尽的,却到底是经历过大风浪的真正风流人物,下笔之后,依然还有一笔妙手偶得,只是一句,足以道破君臣相逢故事。
难怪秦王这个好名的,临死都念念不忘,就是要人家日后念起来这句话,就想起了他韩世忠。
原来,赵玖所书,不过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另一边,韩世忠看了这不知是诗是词的单句,心中释然,再看自己所写的一句,犹豫了一下,还是勉力抬了起来。其人字迹歪歪扭扭,俨然气力已尽,却居然是一首旧诗,或者是一句旧“偈子”,乃是当年临济宗五祖释法演,也就是著名大慧和尚师祖的一篇:
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自风流。
且说,临济宗堪称如今中土、日本佛门一枝独秀,在场众人又都是有学识的,便立即晓得这是旧诗里的一句……但还是觉得贴切。
秦王就该是这般自傲。
而且,他这辈子在战场的行止也确实如这句偈子一般,虽无修饰,却天生英俊,自得风流。
便是朱熹这种厌恶佛门,希望原学返璞归真的人都只是感慨。
韩世忠努力展示了一下这张纸,便双手一软,脑袋也往后耷拉过去,似乎是想喝骂什么,但话到嘴边,却又只是奋起最后一丝力量来笑:“这辈子倒咥得过瘾!”
然后便是急促的喘气声,隐隐还有痰声。
赵玖这些年见惯了生死,自然晓得时候已到,却没有留在原地来看自己这个老朋友的咽气,而是缓缓起身,负手走了出来……但也没有离去,他也不敢离去,只是站在外面廊下望着院中树根处尚未融化的一点积雪发呆。
过了没有多久,忽然间屋内腾起一阵哭泣之声,赵玖面色如常,心中却不由一颤,乃是彻底拨动了那根弦。
须臾片刻,头发花白的杨沂中不敢怠慢,快步走出,低头告知了不得不说出来的言语:“官家,秦王薨了。”
赵玖点点头:“大哥二哥(两位皇子)全权处理良臣身后事。”
说完,不待后面人答应,一身青衣的赵官家便径直负手前行,周围侍从纷纷跟上。不过,等他走到院中树下时,却忽然止步,乃是先看了看脚下的雪渣,又抬头看了看上面已经明显有些绿芽的枝条,然后方才转过了身来:
“你们谁写旨意最简单明白?不要文辞修饰,直接说清楚就好。”
几位随行舍人面面相觑,倒是舍人中资历阶官最高的王十朋拱手上前,正色相告:“好让官家知道,朱舍人文章质朴,绝无错意歧词,可为之。”
其实谁写都一样,赵官家递条子已经是习惯了,只不过王十朋身为随行舍人班头,有义务进行工作安排,这一次轮到新人朱熹来写了。
赵玖点点头:“那就元晦来写,就一个意思,朕要逊位做太上皇……拟好了,便发东西两府、御史台、秘阁、公阁。”
说完,赵官家直接抬手离开了。
身后许多人,包括杨沂中与王十朋在内,立即懵在当场,有零星几人没有反应过来,还跟着赵官家往前走了几步,然后才猛地停下,当场骇的面色发白,结果前面懵着的人又反应过来往前去追,登时撞在一起,乱作一团。
好不容易才有几个身体精壮的追了上去,却又不顾礼仪,直接在院中跪倒一片,将皇帝给拦住。
“秦王刚去,不许惊扰他。”赵玖俨然早有预料,抢在众人前严肃下令。“且此事非是朕一时之念,便有议论也有宰执们来与朕议论,尔等只管拟旨!”
说完,赵官家拂袖而走,这一次,众人再不敢拦,心中却终于泛起惊涛骇浪。
最后,大部分人匆匆追上,少部分按照制度留下协助拟旨、传旨的人却将目光对准了朱熹。
朱元晦倒是光棍,他一个刚从通判转过来的舍人,有什么可计较的?计较又有什么用?便去了前院,寻求笔墨,只将旨意写下。
然而,饶是其人自诩持心刚正,区区一句话写完之后也居然大汗淋漓,封装旨意的时候,更是双手发颤。
也是不由苦笑。
而待旨意送出,隔了好久,其人方才平复心情,准备起身去寻赵官家,走出偏院,见到两位皇子的随员,有心想去告诉交好的皇长子这个事情,却居然不敢……实际上,周围乱糟糟一片,赵官家也已经出门去了半刻钟,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将这个消息告诉就在最里面张罗丧事的两位皇子。
三十六载圣主,积威至此。
当然了,消息注定要被传开,因为赵官家本来就是在发布消息……旨意到了两府跟御史台,宰执们就知道了,到了秘阁,整个官僚体系的中坚就知道,到了公阁,全天下也都知道了。
宰执们不敢怠慢,都省首相陈康伯、次相胡铨、次相虞允文;枢密院正使刘錡、副使李世辅、副使蒋芾;御史中丞陈俊卿第一时间通了气,然后便立即一起入宫面圣。
不过,赵官家此时居然还没有回宫去,甚至也不在秦王府,近侍则俨然早得了言语,专门告知诸位宰执,官家离开秦王府后专门又去了大相国寺,只让诸位相公稍待。
很快,几位宰执也就意识到了赵官家这番操作的意图了,因为包括公相张浚、魏王岳飞在内燕京其余大员、勋旧闻讯后颇有些人立即请求入宫,也都被引到了宫中北海琼华岛上一起候命。
一会功夫,便聚集了数十人。
很显然,赵官家是准备把关心或者对此有意见的核心人物聚拢起来,统一做个说明。
“朕决心已定,但尔等若有迟疑惊虑,不妨一并说来,朕也好安你们的心。”临到下午,赵官家方才带着一群近侍回到北海琼华岛,然后就在岛中春树下的石桌旁召见了群臣。
然而,众人虽然都着急忙慌赶了过来,却并不代表他们所有人对这件事情真的完全抵触,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皇帝在御极三十六年后选择退位,并不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甚至对国家是有明显好处的。
只不过,这个好处不能由臣子来说,君臣君臣,只要大宋还是一日封建帝国制度,还是一日儒家为底的政治-道德意识形态,就不能说,反而要极力挽留劝慰才对。
然后赵官家自己说出来理由,这就万事大吉了。
“臣叩请官家收回成命!”就在这时,一人不顾公相、亲王、诸宰执尚未开口,强行越次跪地发言。“官家若退位,臣等北人恐无立足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