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七章 剑指东宫
第二一七七章 剑指东宫 (第2/2页)“不知?”
李承乾冷笑:“那就去查!”
“喏!”
“回来!”
眼见王德转身往外走,李承乾又将其喊住,叹了口气。
太极宫“四处漏风”的传统早已不是一日两日,当年高祖皇帝入住此间,坐卧起居等等消息阖城皆知,否则“玄武门之变”之时太宗皇帝也不可能精准将高祖皇帝软禁于湖面龙舟之上,使其坐视宫门处发动兵变而束手无策……
太宗皇帝何等雄才伟略?但贞观之时太极宫依旧如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皆是当年跟随他绝境逢生、逆而篡取的旧臣,动了哪一个都会牵连一大串,只能听之任之、不忍苛责。
及至他这个皇帝登基,将太极宫里里外外清扫了一遍,可之后入宫的宫人依旧出自于各方势力,宫廷内外牵扯不断……
就算知晓何人将消息送去东宫又能如何?
总不能因此大开杀戒吧?
沉吟稍许,吩咐道:“去往英国公府请英公过来一趟,就说我有要事相商。”
“喏。”
王德转身快步而出。
……
半个时辰之后,刚刚到家不久的李勣再度入宫,于御书房觐见皇帝。
施礼之后,君臣两人坐在靠窗的地席上,窗外雨雪纷纷,将玻璃窗冻上一层雾气,庭院内景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李勣呷口茶水,放下茶杯问道:“不知陛下相召,所为何事?”
李承乾也不绕弯子,直言道:“我欲启用令孙接替李君羡担任‘百骑司’统领,英公意下如何?”
李勣错愕:“李君羡可是出了何等疏漏?”
“那倒不是。”
李承乾叹息一声,道:“相反,李君羡担任‘百骑司’统领这几年可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皇权之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只是其素有大志,不愿蹉跎于宫闱方寸之间,一心想着戍守边疆、领军作战,我也早与其有过君子协定,会放他前往军中建功立业……如今朝堂上下众正盈朝、帝国内外稳如磐石,也是时候兑现当初之承诺。”
李勣沉吟不语。
君王之事,当真那么简单?
李君羡在贞观后期便执掌“百骑司”,于陛下登基即位的过程之中立下大功,素来被陛下视为肱骨之臣、信赖有加,如今骤然解除之职务,当真只是因为当初的君子协定?
即便李君羡卸任,陛下夹带之中也是有可以信赖、托付之人,为何要指定自己的长孙李敬业接任?
联想到刚刚听到的关于房玄龄将数位大儒请去骊山农庄的消息……
沉吟稍许,李勣为难道:“能够供陛下驱策,为陛下冲锋陷阵,实乃人臣之荣耀……可舍孙性格粗鄙、行事疏狂,若使其陷于军阵尚有几分勇武,可‘百骑司’统领此等攸关陛下安危、皇权稳固之重任,他绝难担负得起,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另作打算。”
自家孙子什么德性他岂能不知?
才能是有几分的,亦有过人之勇武,却骄傲自负、桀骜难驯,目中无人。带兵打仗倒也罢了,大不了犯了错一死了之、一力承担,可“百骑司”统领何等显要职位?
若是犯了错,就要牵累整个家族……
况且陛下罢黜李君羡、任命李敬业,显然不会是单纯的继任那么简单,必有更深层次的谋划。
李承乾笑容收敛、面色淡然:“李敬业少年英武、勇力过人,且心思纯粹、忠君报国,此等英才自当委以重任、悉心培养,他日必然成为帝国梁柱、大唐砥石。英公何以敝帚自珍、心怀谨惧?可是对朕有何不满?”
李勣暗叹一声,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陛下仁爱宽厚、千古之风,微臣一家定然鞠躬尽瘁、死不旋踵。”
陛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再拒绝便惹恼了陛下。
即便陛下此举有彻彻底底将整个英国公府绑上他战车之目的,却也只能听之任之。
况且,与陛下之利益保持一致,未必不是好事……
李承乾这才展颜一笑,赞许道:“这才对嘛!李敬业固然年轻,少不更事容易犯错误,但是有英公在背后予以指教、提点,自然成长快速,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李勣便明白陛下之心意不在李敬业,而在他的身上。
前边召集诸位大儒反被房玄龄从中作梗,后边便罢黜李君羡、重用李敬业……
说来说去,陛下的剑锋还是指向东宫。
这是要将自己裹挟着一并参与他易储之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