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13章 北美发行权

第513章 北美发行权

第513章 北美发行权 (第1/2页)

念头涌现,灵感迅速在脑海澎湃。
  
  江弦倒一杯热茶,砸吧一口,再收拾出人文社的大绿格子稿纸,给钢笔吸饱墨水。
  
  提笔开写。
  
  其实《顽主》这已经够经典了。
  
  江弦完全相信,这篇《顽主》哪怕原封不动的发出去,也足以掀起一场属于《顽主》的阅读潮。
  
  可惜加点儿东西进去的想法,一旦涌现,就挠的他心里特痒痒。
  
  《顽主》已经够好了。
  
  以他现在的能耐,难道还不能让《顽主》更好么?
  
  替人和女友谈恋爱、替人舌战娇妻、替作家颁奖
  
  还能替什么呢?
  
  江弦思绪一下子飘去给姜昆写相声的这段经历上面儿。
  
  替相声演员写相声?
  
  不行不行。
  
  《顽主》里头唯一一个会写作的是找上门的那个作家顾客宝康。
  
  宝康是个没有写过任何出色作品的作家,自掏腰包恬不知耻地策划了一个由三T公司出面,由自己充任头奖的所谓“文学奖发奖大会”,为的是“风光风光”。
  
  他领了“奖杯”:一个腌鸭蛋的坛子之后,居然还“很激动”。
  
  而在生活中,宝康的乐事就是以“辅导写作”为名勾引女孩子。
  
  里有段对话,是文艺女青年林蓓问他:
  
  “我怎么总也写不好,笔一落到纸上脑子就空了,写作有什么窍门吗?”
  
  宝康回答:“舍得自己。”
  
  总之就一流氓作家,让他写相声是肯定写不出相声的。
  
  而杨重这仨顽主也没有写相声的能耐,这仨顽主要是会写,那人设也就崩了,太有能耐就脱离了顽主的身份。
  
  里没有个能写相声的人,江弦又回想起姜昆给他吐槽,自己演的相声《虎口遐想》不够好笑,讲完以后台下观众都觉得很惊悚。
  
  那么,设定姜昆真的不是个好相声演员,《虎口遐想》也真的是个很惊悚的相声。
  
  那这故事不就来了么?
  
  一个失败的相声演员,有一个非常“冷”的相声,他希望杨重仨人给他组织一场演出,并且要求这场演出爆满,所有看演出的观众一定要笑!
  
  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江弦构思情节只在几个念头之间。
  
  几乎只是几分钟,这个让他足够满意的剧情大纲就浮现于脑海。
  
  而“新京味”精通的能力,又让他写《顽主》这样风格的语言十分的得心应手。
  
  什么是“新京味”呢?
  
  众所周知,京味主要是老舍的,老舍是被公认的语言大师,用京城老百姓的语言写出了一种优秀的文学语言。
  
  而“新京味”主要就是王硕的了。
  
  王硕用的语言是当代京城人的语汇丰富、极具魅力的语言。
  
  他的用语特点就是京味十足,每个角色都是地地道道的京城市民。
  
  每个角色嘴里的话,也一定是京城青年人惯用的语言,整篇都洋溢着浓郁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
  
  所以许多文学批评家都称王硕的作品是“新京味儿”。
  
  而且他的文字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低回不已,乐而生悲,悲而复嘲,总之,读着读着,就会莫名其妙泪如雨下,哭完又想大笑一场,产生大悲悯和大彻悟。
  
  这种写作风格,他绝对是独一档的。
  
  江弦要是没有这个“新京味”精通的能力在手,还真不太敢操刀去动他的。
  
  不好动。
  
  一句写不好整篇就都变得一股异味儿了。
  
  贝托鲁奇在东北取完外景,又领着一班人马回到京城。
  
  十一月的京城冷的要死。
  
  拍摄根本没办法进行,贝托鲁奇只好又把重心放到提前派去罗马那边派内景的队伍上,准备等明年春天回到京城补录外景。
  
  结果罗马那边进度那叫个缓慢。
  
  慢不要紧,托马斯再一看账户。
  
  得。
  
  还补录外景呢?上次江弦的“今天影业”刚充值了800万美元,在贝托鲁奇不计代价的大场面拍摄下,这钱又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这都还没开始做后期呢!
  
  托马斯赶紧找到贝托鲁奇,俩人抽了大半宿的烟,喝了大半宿的酒,最后贝托鲁奇和托马斯一合计。
  
  哎,还得要钱。
  
  而此时的电影制作已经来到末期,在贝托鲁奇看来,这笔投资还是很比较容易争取的。
  
  因为电影已经有了个大概,他们不用太担心好莱坞资本对电影的过度干涉。
  
  至于投资人那边,人家看到你电影都快拍摄完了,投资的风险自然降低很多,感兴趣的投资人肯定不会少。
  
  不过在联系好莱坞之前,托马斯和贝托鲁奇还是先去找了一次江弦。
  
  这毕竟是老客户了。
  
  能继续合作就继续合作,不能合作就各奔东西嘛,问一声也没啥影响嘛。
  
  “到电影制作完成大概还需要多少钱?”江弦问他们。
  
  “大概在两百万美元。”托马斯说。
  
  “真贵啊”
  
  江弦心里一阵感叹。
  
  同时期,北影厂、上影厂一部电影的预算,均下来,连一百万人民币都超不过。
  
  这会儿电影行业还是计划经济,上面有规定,国内电影厂的电影,每部都由中影公司以90万元每部的价格统一收购,然后再按拷贝结算进行分配。
  
  其中七成上缴中影,三成留给省级发行公司,省公司将所得利润的20%上缴地方财政,其余80%则用于发行放映的再建设。
  
  也就是说,国产电影厂一部电影的成本是要控制在90万以内的。
  
  当年卖出300多拷贝在国内大火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影片制作成本仅十几万元人民币。
  
  还有上影厂的《保密局的枪声》,影片制作成本仅二十九万元。
  
  还有和香港合拍的《少林寺》,这个花的比较多,但也只有120万人民币。
  
  要是有条件,和《末代皇帝》相比,江弦肯定更想要这些电影的发行权。
  
  低廉的制作成本,高额的票房回报。
  
  这简直是暴利啊。
  
  可惜这些电影他都打不了主意,这些钱他也没办法去惦记,这不是能进他口袋里的东西。
  
  他能接触到的就只有外国电影。
  
  《末代皇帝》在他看来都已经算是最合算的了。
  
  而一部《末代皇帝》的制作成本之高,还是让他咂舌。
  
  数千万美元的成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