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散装江南之其三
第411章 散装江南之其三 (第2/2页)等到顾宪成来到会馆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同乡好友高攀龙。
“叔时兄(顾宪成字),你怎么回京师了?”
上一次吴淞铁路筹备协商会议之后,顾宪成大受打击,他选择了放弃科举,前往直沽,报名了范氏开办的铁路学校就读。
只能说顾宪成的眼光果然很准。
直沽铁路学校第一期开班之后,顾宪成是读书人,本身也有算学基础,很快就在一众学员之中脱颖而出。
直吴铁路公司成立之后,直沽到京师的铁路开始修建,朝廷急缺铁路上的人才,于是铁路学校这批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直吴铁路公司录用了。
顾宪成一边学一边干,半年多的时间,就从实习技术员,变成了正式的技术员,已经成为铁路施工的技术骨干了。
而他的月薪,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月十银元。
这个月薪让高攀龙都眼热了。
县令明面上的俸禄,也就是四十银元一年。
而顾宪成的年薪算起来,已经是一年一百二十银元了,这已经是知县俸禄的三倍了!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了。
顾宪成还说,如果继续升迁,成为高级技术员,一个月的薪水可以涨到十五银元。
再往上进入铁路公司的中层,那就要计算年薪了。
也因为顾宪成的示范,好几个无锡同乡都去报名了铁路学院,准备放弃科举转而找一份铁路上差事。
顾宪成一口水没喝,直接说道:
“云从兄(高攀龙字),我在直沽读到报纸,扬州要开征商税了!”
高攀龙点头说道:
“这件事在同乡之间热议了几天了,扬州士绅目光短浅,他们要开征就让他们征去吧,只要我们不征就是了。”
顾宪成急切说道:
“糊涂啊!扬州开征,就等于对我们常州府开征,这等于我们让常州府的人给扬州府交税!”
顾宪成说道:
“扬州是运河总枢,我们的货物从运河北上,都要经过扬州府,等于都要被抽水一次,难道因为税收放弃运河漕运?那成本要多高?”
高攀龙的脸色有些难看,他当然明白漕运的重要性,也清楚陆地运输的损耗和成本。
“我们常州府辛苦所产的物产,抽税之后还要分给扬州人,这是什么道理?”
听到这里,高攀龙的脸色就就更难看了。
被朝廷抽税,已经是屈辱了,可比起来要被扬州府抽水,那就不是屈辱,简直就是凌辱了!
常州府和扬州府隔江相望,和扬州府还有一个“领土纠纷”。
常州府下的靖江县,也是在长江以北的,和扬州府的泰兴县接壤。
靖江县属于常州府,也就属于江南,但实际上和泰兴县更临近,双方摩擦不断。
扬州府一直想要将靖江县也纳入到自己的治下,这样扬州府就控制了整个长江下游的长江北岸地区。
可常州府其他县也瞧不起靖江,却始终不肯松手。
双方为了这个县冲突不断。
对啊,以后靖江的商品进入泰兴都要给扬州府交税,这是什么道理?
常州府的士绅不是要气炸了!
高攀龙的拳头都硬了!
他连忙问道:
“叔时兄,怎么办?”
顾宪成非常果断的说道:
“咱们常州府也要开征工商税!”
“什么!?”
这下高攀龙不理解了。
顾宪成说道:
“朝廷的工商税,都是只征收一次,避免重复征收的。”
“如果常州府开征商税,那常州府生产的商品,只要完税后获得凭证,再路过扬州府就不用交税了。”
高攀龙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一个道理。
顾宪成又说道:
“朝廷和地方约定,开征商税前三年,六成分给地方官府,等到三年届满,对半分成。”
“常州府征税了,那必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本地,可以用来兴修水利整修道路,也能用来兴办学校,自然是有百利的事情!”
“可如果让扬州府征了去,岂不是给他人做嫁衣?”
“此乃苏翰林的阳谋!”
听到这里,高攀龙也开始点头。
其实顾宪成的话也有逻辑上的漏洞。
常州府的商品,也不都经过扬州运输到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商品都是出口了的,其实严格来说,能从大运河漕运运输出去的商品,并不是常州府商品出口的大部分。
可即使如此,顾宪成这句,常州府生产商品,让扬州府抽税的言论,还是让常州府上下无法接受!
凭什么我们江南的税收,要由你们扬州府来收啊!
但是高攀龙又说道:
“我们要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说服家乡父老开征商税?”
顾宪成说道:
“写文章!”
顾宪成也已经吃一堑长一智了。
上次吴淞铁路协商破产,他这个无锡人差点被常州府开除出籍。
想要靠团结来让江南一起做事是不可能了,那现在就剩下“仇恨”一条路了。
顾宪成说道:
“云从兄,你听说《江左雅报》了吗?这是江南士绅筹办的新报,已经发行了几期,在江南很有影响力。”
“我写了一篇稿子,准备刊登在《江左雅报》上。”
李攀龙接过了顾宪成的文章,这是一篇煽动力十足的文章。
标题就非常辣眼:
《莫使常州膏血,尽入扬州囊橐!》
顾宪成在文中写道:
“扬州府役吏手持税票,所征者非止朝廷之银,亦分润于扬州官府与彼处士绅!”
“试问诸公?我常州子弟辛苦经营,所获之利,岂容彼江北之扬州坐地分肥?”
“岂有坐视本府子民之血汗,反哺宿怨之邻的道理?”
“若拱手让与扬州,无异于剜我常州之肉,补彼扬州之疮!岂有江南物产反资江北之理?!长此以往,常州利源枯竭,扬州坐享其成,我堂堂江南雄府,岂不沦为他人附庸?”
“吁请吾常州府县衙门,合我士绅学子,速速联名上书朝廷,恳请与扬州府同时开征工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