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樊楼
第358章 樊楼 (第1/2页)是夜。
马车碾过皇建院街的青石板路,“嗒嗒”不停。
随着马车行进间的微微晃动,缕缕街道旁的灯光漏进,将车厢内映得忽明忽暗。
陆北顾端坐车内,此时刚刚路过昨天上午状元唱名的东华门。
而从东华门向右拐之后,他立刻就感受到了不同.哪怕坐在车里,北侧明晃晃的灯光,仍旧透过车帘和车窗映照进来,不说恍如白日,也足够刺眼了。
而突然亮起来了的原因也很简单,东华门外这条街的北侧,有着整个大宋最为有名的酒楼。
——樊楼。
樊楼,又称白矾楼,楼高三层,五楼相向,各有飞桥相通,华丽壮伟,每逢夜幕降临,这里便成了销金之地。
可以说,任何在古代你能想到的享乐,在这里都有,说是人间极乐也不为过。
车夫一声轻吁,马车缓缓停驻。
“樊楼到了。”
陆北顾付了车钱,俯身踏出车厢,甫一直起身,便忍不住打量起了眼前的景象。
五座三层主楼如五座金碧辉煌的山峦般拔地而起,目测其高度仅比东华门的门楼矮一点,估计是卡着民间建筑被允许的高度极限建的。
楼和楼之间都是用飞桥连接的,挂满了彩灯的飞桥栏槛,在暮色中纵横交错,乍一看上去,仿佛是一座座空中楼阁般。
而每座楼宇的檐角皆悬挂着三十六盏琉璃灯,内燃的特制灯油经巧匠调配,焰心泛着淡淡的金红色。
这些灯光再透过琉璃折射,将整片天空都映照得流光溢彩。
下面的主楼墙壁则以朱漆为底,门窗皆勾勒出繁复的缠枝莲纹,正门处则高悬着紫檀木匾额,“樊楼”二字赫然入目。
正门两侧的景致则更为独特,玉阶前左右各立一尊等人高的翡翠貔貅,在灯光下泛着莹莹绿光。
虽然理论上翡翠原石就是十几米长宽的都有,但实际上在大宋能找到如石狮子这么大的翡翠原石再雕刻出来,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了。
而这两个翡翠貔貅,显然就是樊楼的招牌。
“这东西哪怕是摆在这里让人偷,也没法子搬走吧.单敲个边角就不值钱了。”
刚闪过这个想法,陆北顾看了看那些孔武有力的精壮大汉,就知道应该是不会有人来樊楼这里偷翡翠貔貅的。
见了陆北顾,领头的管事竟是直接开口道:“状元公,晏公子已在西楼撷芳阁等您了。”
“认得我?”
管事估计是昨天在他跨马游街的时候见过,但这人很会说话,唱了个肥喏,反问道:“天下谁人不识君?”
陆北顾莞尔一笑,见旁边的桌案前有纸笔,便走过去提笔写了幅字送给管事。
管事得了字,喜不自胜,更殷勤了几分,亲自嘱咐堂倌把陆北顾送到撷芳阁。
随后,陆北顾随堂倌步入厅堂。
迎面先见一座六尺高的紫铜鎏金香炉,炉中焚着香,烟气袅袅。
他不知道是什么香,但闻起来很好闻,似乎还有安神镇静的效果,不经意间,整个人就放松了下来。
堂倌引着他穿过两进厅堂,每进皆有不同景致。
首进是喧闹的普通席区,数十张紫檀木桌案坐满了客人,呼卢喝雉之声与酒令交错;次进是雅座区,湘妃竹帘半卷,旁边廊下引水成曲池,池中还游动着金鳞红鲤。
他们这才算是到了樊楼主楼的楼梯,楼梯成双,分别通往东楼和西楼两个方向。
登上楼梯时,陆北顾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阶梯扶手上都雕刻着细密的纹样,每级台阶对着来客的方向更是嵌着四季花卉图案,做工非常精致。
再穿过飞桥,到了西楼的三楼,明显就比主楼的一楼厅堂静谧了无数倍。
这里全都是包厢,而所有的包厢都进行了隔音处理,里面的声音,除非是在靠门很近的位置发出的,否则外面根本听不到。
而且地面上铺着来自波斯的地毯,很厚实,履之如踏云锦,几乎没什么声响。
等到了撷芳阁,堂倌停了脚步,敲了敲门。
来开门的是晏几道。
“状元郎,你可终于来了!”
“今天来回跑了一天,刚从虹桥那边回来,实在是抱歉。”
陆北顾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
昨天是唱名、觐见、游街和琼林宴,完全没有个人时间。
今天他早晨先去国子监收拾自己行李,跟国子监的众人告别。
上午把行李暂时寄放到澄明斋的后仓,这条街上的其他店主又纷纷前来贺喜,不得已,他和沈括只得在附近的酒楼请这些人吃了顿饭。
等到吃完饭就下午了,他去了虹桥姐姐陆南枝家,又是被街坊邻居围住,有送礼的,有请他题字的,甚至还有让他给娃儿起名的。
如此一忙活,看着太阳下山,陆北顾才想起来晚上他在樊楼还有场重要的聚会。
不得已,只好雇了辆马车赶紧过来.你问为什么不雇驴车?那当然是樊楼这条街根本就不让驴车停啊!
晏几道笑道:“别解释了,来迟,当罚三杯!”
“行行行!我自罚三杯。”
陆北顾拿起旁边的酒壶,给自己倒了酒,囫囵连着干了三杯,这才算过关。
喝完酒,他打量了一下包厢内。
欧阳修和梅尧臣这些老年人都没来,来的全都是中青年。
曾巩与张载刚才正在对坐弈棋,二程兄弟则在鉴赏墙上的山水画,苏辙和苏轼也在,但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干坐着。
苏轼虽然不是青松社成员,但是因为上次在送别梅挚的时候见过,晏几道跟他聊得不错,所以苏家兄弟也收到了邀请。
除此之外,还有几名青松社的成员,以及晏几道身边的朋友,都正在闲聊呢。
他确实是到得比较晚的。
随后,他与众人叙话。
曾巩说道:“今晚好好聚聚,再过一阵子,就得各自散去了,以后天南海北,再难相见啊。”
这话是实话,要联络感情真的抓紧,等吏部的授官名单下来之后,他们这些人,就得各奔东西了。
而大宋的交通和通讯本来就都不方便,身为朝廷命官,如果不是有事或是得到了批准,他们也不能随意走动。
所以说来悲伤,但这些人下次想要如此整齐地聚在一起,其实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就在这时,苏轼忽然主动开口说道。
“陆贤弟,我们兄弟得随父亲归乡一趟了,你有什么要给家人带的信件或是口信吗?我可以给你顺道捎回去。”
“啊?”
陆北顾有些不解,这不是刚金榜题名吗?
苏辙神情有些黯然地说道:“今日刚收到的家信,家母一病不起,我们必须得先赶回眉山了,至于授官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陆北顾心中一沉。
他听苏家兄弟说过,知道他们的母亲程氏对于苏家兄弟乃至苏洵的意义。
这是一位贤内助,作为眉山县富豪之女,为了资助苏洵科考,把自己的陪嫁田都变卖了,这些年更是专心相夫教子,方才将苏家兄弟培养的这般优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