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红土地纪事下卷 > 第二十九章 大学生涯

第二十九章 大学生涯

第二十九章 大学生涯 (第2/2页)

“我们的斗争,不就是为真而战!”我激动得说,“不能妥协……”
  
  我们两个谈了很久,她的心稍稍平静下来了。
  
  后来,他们两个的分数都没有记入,登记表上变成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里有同学们的申述,也有高汉出来为欧阳说的话!高汉是个真挚的人!虽然战败了,却如此心底坦荡荡!
  
  大学里的这个“真真假假”,其实一直存在,为“真”而斗争,需要旷日持续的坚持!
  
  欧阳在我们毕业时,纪念册上给我留了话:……藤前树丛听衷肠……湖边青蓝畔,陌径繁华旁,你我同欢畅。……泣别离,斟杯浊酒……”
  
  后来,听说她去了广东发展,成了那里某个市的商贸局局长。可是她,拒绝与我们联系。
  
  我有点想不通,因为我与她曾经有过对《语言学》这门课的一些讨论,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来看以某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共性思维模式,我们在很多观点上是有一致的看法的。
  
  《语言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语言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像英语、法语、德语等日耳曼语系,被称之为“曲折语”,特点是以语音形成文字。语言规则繁多,使得言谈交流的意思表达,相对稳固性高,不容易在理解上产生误差。
  
  同时,我们也学习并谈论了母语是“曲折语”的人。他们的思维受语言特点的影响,应该说是受其限制,由“曲折语”承载的思维是直线式的铺陈开去,又直线式地收归回来。如果用图示意,就像个长方形,来去线条分明。
  
  说“曲折语”的西方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如同是两个长方形的两边缘的合拢。有意见不同时,两个长方形只是上下移动一点,没有分开,哪怕只有一个点连着,也就是说:两个人的思想或观点在大多数是不同的情况下,他们也是可以在那百分之一的相同点上进行合作。
  
  所以西方人会说,你就是你,这些性格特点铸成了你,而我就是我,有这些特性与观点的那才是我。如果看到西方人之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搏斗,但是,不用担心,他们只要有一点达到共识,还是会很好相处的。
  
  第二种是我们中国的汉语。称之为“孤独语”。每个单音都有相对的文字——象形文字,拼读后也有字。象形文字本身笔画复杂,却还有同音字的混淆,组成词语那就更是千变万化。说到表情达意,“孤独语”非常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但是,由于发音断开且清楚,语音很容易被识别。
  
  以“孤独语”为母语的人,思维模式是围绕自己的一个思想中心点盘旋,思维线曲折而漫长,但是不会脱离自己的主题。散发出去的思维,不直接收回,往往是转一个弯,才想明白结果。所以,常听到一个中国人会说要考虑周全。
  
  中国的太极图,非常形象地画出了由“孤独语”语言体系制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紧密而一致,但是,一旦有一点不同,即一个意见不合,观点相左,所有的接触面都裂开了,支离破碎,也就是他们的关系非常难以合拢了。
  
  平时,我们常常发现周围的某些人,一个偏差出现,便把对方骂得不留余地,一无是处,什么亲情,友情,甚至爱情都不管不顾,任意地去诋毁对方,那就是“孤独语”的典型思维模式的表现。
  
  第三种是日语,叫粘着语。简单来说,日本人厉害,他既有西方人的有来也有去的思维,也有东方人的曲里拐弯儿。也就是可以绕弯着铺开思维,又能曲折地归纳回来。
  
  第四种是口头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如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那些人的思维,大多只有去路没有回路,也就是行为处事不会想一想结果的原始模式。比如他拉开了抽屉,不再会思考怎么把它再关上。
  
  难道,欧阳就因为那一点,当然是伤透了心的那一点,就与我们再也合不成一个完美的太极图了?几十年以后,她一个会用两种语言与人沟通的人,怎么也没有来一个中西方兼有的“立体”思考呢?
  
  瞎想归瞎想,我们通过“语言学”的学习和理解,应该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看问题的能力的……欧阳呀欧阳,那么聪明的你,是不是已经更进一层地去看开“你、我、他”了吧?
  
  当然,我们那时候的思维还是太简单,没有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人的思维模式复杂。不过,尽管看上去网上有许许多多“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东西,不也就是从“三原色”里化出来的?
  
  我们班的女同学里有“三把剑”,那是男同学们评说的。后来我才明白,我也是其中一把“剑”呢。
  
  第一剑是罗建英。
  
  她与欧阳一样,读书时还是个姑娘家。因为在考进来之前,她已经跟着应届生,旁听学习了两年,所以她的英语的各方面基础都很好,成绩紧紧跟在陈老师的后面,不落一步。加上小罗人品也好,温淳敦厚,陈老师非常看重她。给她介绍了男朋友,是早已在江西师大读数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材生孙同学。
  
  陈老师会风趣地说,小罗的父亲是党的县长,而孙同学的父亲以前是国民党的县长,如今国共又一次合作了。
  
  他们毕业后结了婚,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二把“剑”就是我的好朋友刘建英。
  
  她有很美的一双大眼睛。人朴实厚道。虽然也是工农兵中专生,但是,是宜春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的。而且,她的先生就是她的英语老师,是我们上海人。我们班的男同学里有她先生的学生,就是师大的老师里也有他的学生呢。所以,她的成绩是持续地稳定。
  
  我在毕业考之前,被感染了病毒性流感,住在学校医院治疗时,她总是不怕也被感染,时常跑医院来看我呢。
  
  我怎么会是第三把剑呢?原来我们的名字中间都有个“建”字,沾了这个字的光,我成了一把很钝很钝的“剑”。
  
  这把剑一直没有发光,直到最后一个学期,也居然“亮剑”了。
  
  我这把“剑”,只要碰到英语专业课就“钝”得很,不过,但凡是用中文上课的课程,却又很是“锋利”,如政治,教育学,教学法……,我都可以轻松地名列前茅。
  
  然而,我们学的是英语专业呀!
  
  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毅然决然选了翻译课程,只有这个课程才是汉英互通。
  
  当然,我对英美文学也很感兴趣。可上课只能听懂一部分,大多得靠自己“啃”出来,只怕“兴趣”是飘在水面上的浮萍,当不得真。
  
  我们翻译课的赖老师,全部用中文上课,他的翻译经验很多,那本《英语谚语》一书,就是他的心血。他把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阐述得一清二楚,准确来说,是我听得一清二楚。
  
  于是,赖老师成了我的导师。
  
  想不到的是,“超女”陈老师也选择了赖老师,她的想法与我一致。当然,她的英语水平高我几筹。
  
  我选了《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选读》里的一篇,伯纳德.马勒姆得写的《TheMagicBarrel魔桶》,来作为论文作业。我们翻译类论文的要求是:翻译成中文后,再写一篇翻译体会,一个特点,所有文字全都是用汉语完成的。
  
  给我们写论文的时间是一个月左右,然后由导师指导修改,再由导师初评,并上交学校论文评审组审核,最后给出“优、良、及格或不及格”。翻译类的另一个特点是,不需要答辩。
  
  这一个月,我回了上海,在哄着儿子睡觉的间隙里完成了论文作业。
  
  赖老师对我与陈老师分别指点。我还记得,我的译文里有十一个误错。我修改誊写后,再次提交给赖老师。毫无疑问,他给陈老师一个“优”,给我一个“良”。我当然没有疑义,一把“钝剑”怎么与“超女”比?
  
  让我们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评审委员会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我的翻译与翻译体会应该得“优”!
  
  赖老师在评审会议复核时,提出我的托福模拟考试分数只有496分。想不到他的初评意见还是被驳回,评审委员会认为我的译文比以前出版的那篇译文要好很多!
  
  这真是史无前例的事!
  
  一般评审委员会总是挑出毛病,把评定的分数给减下来,而这种坚持要增分的事情,给我撞到了。
  
  评审委员会的老师我一个也不认识,这么一番曲折和分数的改判,是赖老师转述的。
  
  我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真善美”的烙印,永远刻在我的心里了。老师们的一举一动比分数更照耀学生的心!
  
  其实,我还应该读出一个我自己个人的人生伏笔:我的特长是不是在文学翻译方面?如果把我的余生都放在这个专业上,是不是我的人生可以得“优”?可惜,我的心里只有“翻译”两个字,疏忽了一个重要的定语:“文学”。
  
  在大学生涯快接近尾声时,我又一次“亮剑”了。
  
  一天,我正在赖老师家参观他的藏书,他拥有的书让我叹为观止!他家有三间大房间一间小房间,小房间作为卧室,而大房间里全是书柜与书架,而且是挤满了那三个大房间,空隙就是够你在书厨与书架之间穿梭。
  
  赖老师自豪地对我说:“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比我多,可书的种类没有我多,我的捡书登记名册比他们的起码长了十米!”
  
  只要在赖老师的“家庭图书馆”里转过一圈的人,就不会觉得他的话是夸张的。
  
  这时,我们英语专业八六届的大班班主任,王老师来找我了。他告诉我,这次毕业典礼的活动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参加全校的话剧演出比赛,要求自创自演。
  
  我们大班中应届大学生小张同学写了两个英语剧,还邀请了我们老师班的两个帅小伙参加。然而,昨天在英语系预赛中,他们得了倒数第一。
  
  有人向他推荐,我以前是排练老师,他要我去帮帮忙。
  
  我去是去了,心里有点儿悬,已经把自己摆在“三流”线上的人,没有自信。那几个参演的俊男靓女都有点垂头丧气,也没有了自信。
  
  我看了看剧本,一个本子是改编的英语剧《一仆二主》,一个本子是《游遍师大校园》。从英语文字上我也评判不出好坏,于是,请他们排练一遍,让我看看。
  
  这一遍看下来,我的心里马上有了谱。
  
  “你们演话剧,把‘话’代替了‘剧’了!”我一针见血,“既然是演,必须首先突出‘剧情‘。你们的台词功夫足够有余,而是缺少了情节演绎,人物个性的塑造,夸张的喜剧动作,利用道具把气氛调动起来……”
  
  “还有,‘话’绝不可以一句连着一句说,应该跟在动作后面,我认为还要加更多的动作穿插进去,语言的表演配合动作也得轻重缓急……,嗯,因为台下的观众是通过看你们的表演,也就是看动作与表情来明白你们的意思的……”
  
  我说着就开始行动起来,帮助他们重新排了一遍。
  
  几天后,他们直接参加了学校大比赛,我还赶过去为他们化妆。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从年级最后一名翻牌到全校第一名!
  
  这可把我乐坏了,原来在高安师范学到的一点一滴,都不是无用功呀!
  
  老师和同学们来向我报喜和感谢时,我说了自己的那句至理名言:“我就是在英语专业里,会一点排练的那一个,而在排练的专业里,是会一点英语的。”
  
  那个真正的编导,小张同学,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道:“……您的启迪,使我顿开茅塞,收益非浅……”
  
  剧中的主角小黄同学写道:“您是我结识的第一位谦逊的戏剧大师……”这句话让我汗颜,但是后一句却深深打动了我:“生活的舞台,使你多次转业,可您,‘主角’总是演得很成功。……”
  
  这一次有了自信的同学们,他们的一番话也把我的自信给重新捡起来了:一个“二流”人物的那把“剑”,还是有“闪亮”的机会的。
  
  我们那个大班里,另有一个女同学,小涂,她毕业的同时考取了本校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她特地来找我,一定要我帮她编排一个舞蹈。
  
  我便即兴带她跳了起来……她自己给舞蹈起了个名字:“希望”。
  
  是呀,那时候,我们即将要踏出校门的那一群人,就是面向着“希望”走去的。我与她并没有刻意,却把“希望”两个字共同舞出来了!
  
  大学毕业了,由于我们老师班的出色成绩,学校让我们班派出代表,上京争取了我们的学位认证,并且很快批下来了。
  
  我的本科毕业证书上又加上了文学士学位。
  
  人生很奇妙,遇到祸事接二连三,而一转运,遇到喜事也会接踵而来!
  
  ***************
  
  耿坚编审评:
  
  一个特殊的群体丶一群后知青时代拽住青春尾巴的人在高校里演绎开启新的人生历程进行新的人生选择的“升级版人生故事“。这就是本章书写的内容。
  
  本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把大学故事作为高安师范那些事的分支来写。作为调干生,户口还在高师,还拿着高师的薪水,这样布局合乎情理。
  
  第二,采用班级群体叙事线索同女主人公“大学生涯”叙事线索这两条叙事线索交织丶并进的写法,有利于用较经济的笔墨尽可能地展示“大学生涯“的全貌。
  
  我们注意到本章中有不少人物特写文字或曰镜头:
  
  堪称“学神“和“教神”的陈老师;
  
  逻辑思维能力超一流的“老油子”;
  
  从默默无闻到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翻译长的王贵明;
  
  个人著作被选为中央美院和高校艺术系教材的易班长;
  
  大战外教维护国人尊严的欧阳妹妹;
  
  英语成绩超好,性格温柔敦厚的罗建英;
  
  朴实厚道,秉性善良的刘建英;
  
  毕业翻译论文获“优”,临毕业际“亮剑“惊艳的汪。
  
  这些文字起了画笔的作用,彷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画,画中这些人物之间互相映照、衬托,错落有致地形成人物群像。读者从中强烈地感染到一群青年才俊迎着时代的风口欲求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和非凡的行动力。读者还彷佛可以从中听到不息追梦的青春之歌和新时代主旋律的交响曲。
  
  女主人公叙事线索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叙事逻辑。从刚进大学时的“呆头鹅“,“二流人物”论为“三流”,到精读课成绩八十多分,到毕业翻译论文获论文评审委员会给“优”,作为“第三把剑”“亮剑”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是在抱团奋斗的激励下重新找到自我定位并创造新生活的鲜活人生故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