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后感: (第1/2页)维琪读后感:
《高安师范那些事》是汪建华继《红土地纪事上卷》后的又一部自传体小说。她一边写作我一路拜读...
随着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重拾往事记忆:时而愉悦,时而落寂,时而揪心,时而悲戚。有的情景记忆犹新,有些片段似曾淡忘。小说写的生动具象,笔触细腻自然。很喜欢建华的写作风格,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全然真实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随之喜与欢,伴之悲与痛。
我和汪建华是高师同窗好友,从进校起就在一个班级共一个寑室。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兴趣相投,我俩相伴一路走来。她是班上的团支书,又是我们班每次文艺演出的总负责,集编、导、演(歌、舞、朗诵、相声等)为一身,才华出众人人称颂,-位让我倾慕的知识女性。两年后毕业,同学们依依不舍各奔东西,所庆幸的是建华留校执教,我分配机关工作,同在一个县城,我俩的友情得以继续。
建华嗜书如命,学习乃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乐此不疲,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这一方天地。有时我会认为她"轴""倔"甚至"有点傻",但这些恰恰是她身上的闪光点,他人望尘莫及。一年又一年,我们在各自的生活工作圈忙碌着,见面的机会少了,叙旧的话题也少了,但彼此心里都有对方。以后几年发生的诸多事耳闻多于眼见,有些都是从这部书中才知晓。若干年后我们在上海重逢了,缘分让我们的友情延续至今。
借此提上浓重一笔:我读汪建华小说的同时,拜读了耿坚老师为小说的每一章节给予的更高度多层面的恰如其分的点评,读来倍受启发,受益匪浅,希望读者一定别错过。
2025年3月
曹老师读后感:
收到你的文章一周了。每天我都在手机上阅读,断断续续地看,读得慢,一天只几章(一是要护眼,手机久看眼痛;二是我的确少有大段的空闲)。
啊,你写得很细腻,很全面,按时序整十年。从进高师直到离开,十年间,赣沪两地转换,几度身份改变:从学生到教师,从女孩到母亲,从江西到上海,坎坷的知青之路,非凡的求学恋爱历程,心境跌宕起伏,中间多少酸苦,,参差人生几多自慰疗伤自我开导的豁达和感悟。真的,我很早(在高安师范时就曾与你的同学我的恋人现在的夫人)说过,如今依然还这样认为:“汪建华是你们同学中一个大大咧咧,既简单认真又书呆子气是个少有世故的人”。你的先生蔡新华我也挺熟,印象很好,“他的确是干实事的人”(今天该称之为有“工匠”精神的人。后来我大学毕业到企业工作也见识过好些像他这类的人才,只是因时代变更环境大局的取向而怠慢了这么一批人,也是遗憾可惜的)。我始终认为你与蔡的结合是互补,是最合适的,当初你的选择绝对是对的,不容易,很坚定,原配走到了今天,值得称道值得珍惜。其实高安师范还有一位与你一样有着单纯太具书生气也不谙世故的上海女教师,她在你的文中也有表述,就是74届宜春师范分配来的教语文的陈老师,我对她也一直好感肯定的。
你的文章不仅仅是自述写了生平,还穿插了好些同代人的不幸家境和学生本人各自面对现实的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其人生观的自然展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时代变更的轨迹……
我估摸你的长文不会少于二十万字。虽然长,但一旦点开阅读就会被吸引一直看下去,看似静静流水,细读却极有份量。虽然我是断续地阅读,但意欲和思绪却一直是连贯着的,从来没有中断的感觉。这是因为你文中的情、景、人、事,都是我熟悉也亲历且感兴趣又有共鸣的,我想只要有过那段经历的人读到,一定都会身临其境感触深深,会读得出更深层次更触动心灵的东西……
我读完,掩卷,第一感觉便是,这并非是概念上的小说,通篇就是倾情地述说,绝对的写真,是一篇纪实的报告文学,因为全文没有任何的虚构与雕痕,全是真真切切的人,确确实实的事,记叙描写都是感情真挚的渲泻,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述叩问:有**,倾述,感慨,愤怒,是一气呵成的自传。既写自己,也写别人,写了那个年代,写了师生轶事,写出自己的人生历程,实则纪实了高安师范一段沉重多变的历史!
虽说往事如烟,但岁月有痕。拜读你的大作“红土地纪事(续),高安师范那些事”,阅后心中久久不得平息。旧景一一重现,记忆幕幕翻篇,往事历历在目,人物栩栩如生:文中的学生,教师,领导,员工,有你的同学,我的同学,有你的老师,我的老师和同事,还有你我共同的班主任……
高师春秋啊,你我类同,都先为学生后当先生(只是我比你早了两年)。同一个环境相似的体验,那情那景,那人那事,你熟悉的我也清楚(尽管文中好些你用了谐音或化名,但我都一一能对上号,习性音容笑貌依然在目)。你给有些人下的判断我也认同,你经历的那些事好多我也参与,也有亲历,自然也有我不知道的。譬如你留校的曲折,你被伤害,你们爱情的曲折,包括你后来的进修,艰难的分居和调动……但你们的“开门办学”、“伍桥修路”、“华林垦荒造林”、“校运动会”、“文艺汇演”,“年级重新分班”等等,我是参与也见证……只是你那一届我是随其他班活动的。尤其你们进校的那次“批判大会”我也印象极深:当时也在现场参加了大会,只是当了教师可自由散漫些(当年也正年轻,也就二十三四岁,有冲劲好猎奇),大会结束前我提前退场守在大门边,只等执法枪毙人的那一刻,抢在刑车前疯狂奔跑,为的就是想近距离看看“枪毙”的实况。(我在高安师范历时五年半,两年学生三年半先生,一共赶过两回杀场,分别于1976、1977年零距离看了两次现场枪毙。——每次都是抢在刑车前面跟着警车奔跑,因为行车路线一路早有民兵站岗,那是很好的标识,所以我两次都近距离(间隔罪犯不足五六米)是紧贴着白石灰画的圈圈站在最前边观看的……闻到过血腥也觉得失望乏味还有疑问,一点不同电影电视里的特写,没有那么威武和震慑,甚至亲见一个被毙的杀妻的退伍军人是被揿跪后又弹起,再揿跪又弹起,最后竟立着转身怒目面对枪口一米的距离,挨了五枪才仰面倒下的,死也是大瞪眼睛的,当时无不震惊愕然也恐惧,我旋即暗想,会不会真有冤情错判也未可知?由此以后就再也没兴趣去看杀场了……
后来你我都离开了高安师范,那几年里学校几乎流走了绝大部分留校的学生,上海籍的走光了,应该说每一届留校的学生都是当年各届中的佼佼者。流走,是大环境的趋势,也有各自的原因,自然不外小环境中不适和逼迫。那代人,凡经历过的都有坎坷,从文中获知,你的跋涉则比常人更加逶迤,脚印也更深更艰辛……
老实说,我们那代人,当年我们那几届学生,都是共和国特殊产物,也是牺牲品。是特殊年代的标识,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因此学生恋爱,师生成亲不足为奇,七五、七六、七七、七八届比比皆是。哪一届都有十几对学生姻缘,哪一届都有师生结成的夫妻,就是你我共同的班主任高老师,他的夫人也是六十年代初他自己班里的学生……记得你们七七届毕业分配时,我是斗胆给校领导写过一封信的,希望要求照顾未婚妻的分配。将近五十年后我今天还记得那封信中的几句话:“尊敬的领导,因为我们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特殊的学生,因此应该以特殊的方式来解决特殊要求的毕业分配……我立志党的教育事业,立足为高安师范奉献终身,但我希望有个志同道合的伴侣能分在身边……我知道这事有点出格,师生恋不符合传统惯例,更不在照顾之列,但我想说“我们师生是同岁的,都是69届初中生,都是工农兵学员,只是因为推荐的先后成了师生,这是历史从来没有的先例……黄莉萍的分配对学校是一件极小极小的事,但于我却是极大极大终身的大事!我不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来频频麻烦领导,也不愿反复地疲惫自己”……就此,而后得知,廖校长找了何校长商量,最后又把我的那封信让何带去了地区……再后,黄莉萍就成了你们那届直接分配留在高安县城市区,且是进了福利效益极好的省辖国企的唯一女生……此后,自然也招来很多妒忌恨,譬如高老师的夫人就大发脾气,又哭又骂,说他“朔得吃屎,冇用,老师不如学生!”说“自己眼瞎了,白嫁给他十多年,一直在乡下受苦,不晓得找领导让老婆调到身边”……气极还摔盆打碗,把一条崭新的床单剪成了碎片……我尴尬,心戚戚,沉默,无奈,但心中却一直暗暗感恩两位校长的功德。后来,听说我1979年离开高师不二年,高老师的夫人便照顾调进了学校,此间也有其他老师的配偶也照顾进学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