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15章 清军东进半岛,朝鲜改藩易主

第315章 清军东进半岛,朝鲜改藩易主

第315章 清军东进半岛,朝鲜改藩易主 (第1/2页)

就在四川境内为汉王有嗣而欢欣鼓舞、军民同庆之时,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却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景象。
  
  尽管紫禁城内的雪下得再大,也压不住朱由检心中的焦躁。
  
  去岁清军破关入塞,如入无人之境,不仅掳掠人畜财物无算,更是逼得宣大总督和兵部尚书双双畏罪自杀。
  
  朝廷颜面扫地,边防体系更是一度濒临崩溃。
  
  无奈之下,崇祯只能将还在湖广剿匪的卢象升调任宣大,让他去收拾烂摊子。
  
  听说卢象升到任后大力屯垦,整顿兵备,致使宣大两地颇有起色,朱由检总算是圣心稍慰。
  
  然而,对于兵部尚书的人选,朱由检却一直犹豫不决。
  
  兵部尚书执掌天下兵马调度,负责抵御内外之敌,他不得不谨慎挑选。
  
  张凤翼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要是再来一个庸碌无能、或者只知道结党营私之辈,大明可真要完了。
  
  朱由检理想中的兵部尚书,首先不能是东林党、阉党或者其他任何派系的人员,必须是无党无派的“孤臣”。
  
  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任用,确保皇权不受掣肘。
  
  其次,在此流寇复起、边患频发的多事之秋,兵部尚书必须通晓军事,最好有实际的督师、督军经验,能够应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局势。
  
  自从卢象升调任宣大后,中原的剿寇事务需要朝廷更有力地统筹,这个兵部尚书,得能替皇帝分忧解难。
  
  朱由检在堆积如山的奏疏和官员档案中反复寻觅,经过一番精心筛选后,终于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人身上。
  
  他就是前任宣大总督,目前正在老家为父守制的杨嗣昌。
  
  杨嗣昌,出身于湖广官宦之家,他爹杨鹤曾任三边总督,也是陕西这帮反贼的老熟人了。
  
  当年杨鹤因为在陕西招抚失据,反而导致流寇坐大,进而被崇祯下狱问罪。
  
  当时,正在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任上的杨嗣昌闻讯,连续三次上疏,恳请辞去官职,以求代父受罪。
  
  朱由检看在他其孝心可嘉的份上,最终免去了杨鹤的死罪,改为发配江西袁州充军。
  
  崇祯八年九月,杨鹤病逝于袁州戍所,宣大总督杨嗣昌便依制离职,在家丁忧守孝。
  
  对于皇帝当年的“恩典”,杨嗣昌自然是感激涕零。
  
  如今正值用人之际,朱由检决定夺情起复杨嗣昌,让他为国效力。
  
  诏书抵达杨家,杨嗣昌依着官场惯例,上演了一出“三辞三让”的戏码,以示忠孝之心。
  
  可他等得起,紫禁城里的皇帝却等不及了。
  
  各地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来:
  
  西南方向,贵州总兵许成名的求援信字字泣血,言及贼势浩大,省城危在旦夕;
  
  中原腹地,河南、湖广、山西等地,原本偃旗息鼓的流寇再度复出,攻城掠地,搅得官军疲于奔命;
  
  而最让崇祯寝食难安的,则是从东北传来的消息,关外的东虏,竟然对朝鲜正式宣战了!
  
  征伐朝鲜,是皇太极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阿济格入塞,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明廷的注意力,为他调集兵马、准备东征朝鲜创造时机。
  
  结果万万没想到,明廷在宣大、京畿地区的防线根本不堪一击,官兵畏敌如虎。
  
  甚至连总督和兵部尚书都被吓得服毒自尽,远远超出了皇太极的预期,简直是意外之喜。
  
  崇祯九年十月,皇太极在接到满载而归的阿济格大军后,便立刻返回了盛京。
  
  十一月初三,他以大清皇帝的身份,举行了告捷太庙的仪式。
  
  皇太极向老野猪皮的在天之灵,报告了此次阿济格入塞的“辉煌战绩”:
  
  洗劫十二州县,连胜五十八阵,生擒明廷总兵巢丕昌,俘获人畜多达十八万。
  
  随后几天,皇太极大肆封赏了入塞有功的将领,同时也严厉处罚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官兵。
  
  首当其冲的,便是在昌平之战中,因疏忽大意被溃败明军反杀的清军将领,其部下都受到了严厉责罚。
  
  甚至,还有十多名士卒,因为未能将军械运抵指定位置,从而遭受了鞭刑。
  
  对于一些在牵制祖大寿的关宁军时谎报军功、临阵退缩的行为,皇太极也进行了清查和惩处。
  
  其治军之严,可见一斑。
  
  完成了论功行赏和内部整肃后,皇太极认为,攻取朝鲜的时机已经成熟。
  
  十一月下旬,他正式下达了征讨朝鲜的诏令。
  
  至于出兵的理由嘛,都是现成的。
  
  当初在称帝大典上,那两个朝鲜使者梗着脖子拒绝跪拜的场景,皇太极可一直记在心里,此刻正好拿来大做文章。
  
  于是,他以朝鲜“傲慢无礼、拒不朝贺”为由,悍然对朝鲜宣战。
  
  十二月初一,奉命出兵的外藩蒙古军队陆续抵达盛京。
  
  皇太极判断东征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安排济尔哈朗留守盛京,阿济格驻守牛庄,阿巴泰驻守海城,各率小股部队防御明军。
  
  而他自己,则亲自统领满清八旗主力、外藩蒙古军队、以及三顺王的火器部队,几乎是倾国之兵,杀向了朝鲜。
  
  大军主力前进的同时,皇太极又派了一支三百人的精锐小队,化妆成商人模样,从沙河浦出发,利用鸭绿江封冻的时机,悄悄潜入了朝鲜境内。
  
  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本就低下,如今还有内应,更是不堪一击。
  
  在清军的里应外合之下,朝鲜军队毫无抵抗之力,致使清军前锋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如入无人之境。
  
  从盛京出发,满洲铁骑仅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打到了汉城脚下。
  
  朝鲜国外李倧闻讯,大惊失色,决定立刻弃城逃亡避祸。
  
  一时间,汉城内人心惶惶,乱成一团。
  
  史载:“上下惶惶,罔之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清军在火炮的加持下异常凶猛,李倧带着世子等人,刚逃到汉城南大门,就接到了前线传来的急报。
  
  说是清军前锋已经抵达了汉城西郊的弘济院,汉城西郊的朝鲜部队已被全歼。
  
  无奈之下,李倧只能派遣朝中官员前往清军大营,假装议和,企图拖延时间。
  
  而自己则向南逃窜,一路跑到了汉城以南、四十里开外的南汉山城。
  
  他打算依托这座山城防守,然后利用清兵不习水战的弱点,逃亡江华岛避难。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天清晨,当李倧一行人马准备出城赶往江华岛时,突然风雪大作,以致于车驾寸步难行。
  
  李倧无奈,只得退回南汉山城中固守。
  
  就这么一耽搁的功夫,清军随即赶到,将南汉山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清军提出要李倧先将世子送到清营为质,才考虑议和。
  
  在巨大压力下,李倧本想答应,但却遭到了城内官员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议和遂宣告破裂。
  
  走投无路的李倧,只能一边向全国下发勤王令,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十二月十八日,李倧在南汉山城的行宫南门颁布诏书。
  
  他宣誓“君臣上下同守一城;和意已决,唯有战尔”,并决定依据险要山城与清军血战到底。
  
  此时,城内共有朝鲜官兵一万三千余人,文武官员二百多人,宗室成员二百多人,以及奴仆三百多人。
  
  看似人数不少,但问题是城中的存粮却只有区区一万六千多担,酱二百瓮。
  
  这点储备,仅仅够一万多士兵勉强支撑一个月。
  
  本来吧,原先负责营建南汉山城的大臣李曙,曾未雨绸缪在城中储存了大量军粮。
  
  但李曙因病离任后,接手的广州牧使韩明旭却认为,将粮食运往险峻的山城过于耗费民力。
  
  他竟自作主张,将大部分军粮储存在了汉江边上的甲士仓里。
  
  结果,在清军到来后,这些粮食轻易就落入了敌手。
  
  后勤补给严重不足,朝鲜军队只能寻求速战速决。
  
  在李倧的号召下,城中挑选出了一只精锐部队,出城与清军决战。
  
  可清军却很鸡贼,见到朝鲜军队出城挑战,他们反倒坚守营寨,避而不战。
  
  朝鲜军队在清军营外叫骂挑战了一整天,远处的清军却岿然不动,到了黄昏时分,朝鲜军队早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
  
  体察使金鎏见势不妙,急忙下令收兵。
  
  可就在此时,清军营寨突然洞开,蓄势已久的精骑呼啸而至,径直杀入了朝鲜阵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