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普师二班的情深意长 下
第三章 普师二班的情深意长 下 (第2/2页)喻班的正步走还是可以的,林苗也走得不错,而大问题,居然在张同学这儿,他一上台,不会走路了,拘束得顺手顺脚,摇摇摆摆,如同小鸭一般。
我耐心地要他记住迈左脚时出右手,然后再出右脚同时出左手……反复好几遍,总算可以了。但音乐一起,他们三人组成了小鸡小鸭各走各的了。
我再次努力地说着,让他们跟着练,一遍,两遍……我正差点失去了信心时,突然看见了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在远远地看着我……
是彭老师!
我赶快向他跑去,他对我笑笑说:“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的吧?”
“嗯,是有困难……不过,还是要全班都上去才行。”
“好,”彭老师点点头,“什么时候彩排了就叫我。”
“一定。”
只是与彭老师说了三言两语,我的心又坚定起来。于是,继续上台,坚韧不拔地说着:左脚,右脚……
运动会第三天的晚上,要表演白毛女的小芹终于来对我说了:“可不可以取消白毛女?”
“不可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小芹漂亮的嘴生硬地撇着,半饷不说话。戚祯恰巧听见了我们的对话,她说话不客气:“是不是没有大春你就不乐意了?”她也不管小琴碰到了什么事在生气,马上再来一句,“这么不高兴,是不是真有大春把你给甩了?”
小芹好像脸上出现了一个多重复杂的表情:诧异,吃惊,烦恼还有羞涩……我也觉得,戚祯一语中的了!
我就连劝带哄地对小芹说:“跳舞可以让任何不愉快烟消云散。来吧,我们去跳舞。”
戚祯笑得有点狡谲,但是很支持我:“你跳白毛女一定很好,大春看看不由得心又动了。”
小芹恼怒地扬起她的小拳头砸了戚祯一拳,“没有的事!”为了证实没有事,她果然跟我去跳舞了。然而,她总是有气无力,把我也带入了情绪低落的“洼地”里。
那天,我们干脆就不跳了,坐在舞台的阶梯上,说起了悄悄话。她知道我在那种情况下,还耐心地陪着她,有点不忍心,告诉了我她的故事。
简单来说,正当我们在伍桥筑路时,她在南昌“铺路”。
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可以在毕业时帮助她分配到南昌。可是,这次她偷偷溜回南昌,发现这个对象找了他人。她的难受不是因为“失恋”,他们哪儿有“恋”,只是之前所做的努力落空了,并且,使她非常失望的原因,是因为那个可以为她铺路的人找的姑娘,哪儿哪儿都不及她,让从来因自己天生美丽而非常自信的她终于明白了:一朵在乡下的花,远不及一根在城里的草。
我不由想起了在插队时,我就一直用“花岗岩”脑袋来思考:对那些走门路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铺路的种种,常不屑一顾。现在面对小芹的故事,我总算有点明白了,原来这种情况,城乡是没有差异的,有文化的人与“睁眼瞎”也都是一样,哪怕是婚姻,并不是由感情来支配,而是由目的来支配的。也就是,人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目的,为自己编织一个关系网。
小芹的活跃,让她消息灵通,她得到了七五届分配的许多情报。
她告诉我:他们那一届晚了一个学期分配,放在了明年,也就是1976年的4月份左右分配。高安师范历经**风雨后恢复招收的第一届,大部分毕业生是哪里选送来的就回哪里去。当然,学校经过了努力,争取到了工矿子弟学校的一些名额,她还听说他们第一届会有好多人留校。
我问她:“你是哪里选送来的?”
“奉新。”
“哦,与我一样。”我也有点兴趣了,又继续问:“你是南昌来插队的?为什么你比我们要小了好几岁呢?”
她三言两语说了一些她的家事,“她父亲被下放在奉新县郊,她母亲身体不好,留在南昌了。她家两个孩子,做姐姐的她,那时还是个小学生,跟着父亲一起下放,而弟弟太小了,就跟着妈妈留在南昌了。
“如果我们分回奉新,就得回到以前插队的公社吗?”我忍不住也联想到了自己以后的出路……
“肯定是的!要不,你就早点在县里活动活动,上海知青还是有机会留在县城里。”
又是得活动活动!我不由心烦意躁起来,我的脑袋就是特别在这种方面不好使唤……不过,我倒是有点理解小芹为什么已经开始活动了。只是我……不去想它吧,反正还有一年半的学习时间呢。
我们那个晚上也算是排练了“白毛女”,只不过“北风”不但吹在了她的心上,也搅乱了我的思想……
后面的几天,我们班所有人都动员上台了,天天在不断紧张地练习。那段我与小芹关于毕业分配的谈话,早已被我丢在爪哇国里了。
可我们排练上的许多感动我的事情,却很深很深地刻在我的心底里,而且直到今日,我还在为我们二班的同学们不容易的作为而动容:他们根本不会表演,然而,哪怕上台会发抖,哪怕路也走不好,哪怕唱京剧会荒腔走板,……但他们都还在努力着……
丽琴,南昌人,她要扮演“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她的“深山问苦”唱段不几天就唱熟了,但是与她一起演“杨子荣”的却总是缺席。她来找我告状了:“你看,龙班长太忙了,他只会唱一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就背不出来了,你赶快去抓他来教室吧!”
我费力地找了龙班好几次,可他总是一句话:不用担心,我会唱的。这个龙班长,自己挑的角色,却不认真排练,不用说,我就是很担心他。
运动会结束后,我们的学习课程又正常了,当然,我的心肯定是静不下来,这段时间是我看书最少的时候。有些只爱读书的同学们也常会埋怨我,“你把大家都拖进了梦想的坑里了。”
全校举行了一次大会,专门为运动会得了名次的人颁奖。我就记得,我们班的蔡同学,不断上台领奖。并且,领导们也特地作了下一个活动的动员:即全班上台表演的文艺汇演。廖校长特地点了我们班的名,希望可以拿出让大家满意的节目。
这下,我心里的压力更有了千钧之重!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怎么可以把排练做成“地下工作”,也就是暗地里下力,自己先满意了再突然拿出来?那样,我们的节目才会吸引别人的眼球……然而,这种“鸵鸟心态”用在需要表演的文艺节目排练上,是一种多么可怜的幻想。
我总是对维琪说:“你想想,我们班整整有40个人,一个加强连,只要一出动排练,就动静很大,单单一支响彻云霄的唢呐,也总会把许多人给召集来围看。别人以为我们在卜昼卜夜,其实……”
不过,也有让我安心的。我们班体育委员蔡同学,他自己的梦想是实现了,可并没有把他给美得忘了我们全班上台表演的“梦想”,他们几个运动“健将”排练时随叫随到。他还告诉我,每天清晨,他都招呼男同学们早早起床,在寝室后面的空地里练习。他的旗每天舞几遍,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一排练就看得出来,老杨的大嗓门在舞台上震耳欲聋,蔡同学的旗舞练得与他在运动场上一样的出神入化。我们的“联盟”给了我太多的勇气和信心呀!
终于到了我们第一次彩排的时候了,我请了彭老师和游老师来观看。
游老师很熟悉我们的每一个节目,他只是关照我,怎么去借服装道具。
彭老师却很严肃地对我说:“如果这几点你做不到修改的话,那么整台节目的可看性就没有了。”
我一下子像被雷暴击中,脑子嗡嗡作响,全身麻木,很久都说不出话来……彭老师提出来的七点意见,句句都像尖刺,毫不留情地扎进了我那紧绷的心里……
最重要的第一点是:演员没有表演基础,让他们站在舞台上,歪歪斜斜的,不如让他们下去……然而这么一来,第二个缺点就是:这么多人再次上台来合唱,就会秩序大乱。第三点是:每个***的片段,尤其是京剧不能过长,会冲淡整台节目的气氛,你要思考如何修剪?尤其那个“杨子荣”,根本不会唱。……
这是一个文艺前辈,音乐大师提出来的鞭辟入里的意见呀!
从此,在正式演出前,我就再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总是苦苦思索,一直到深更半夜,并且在第二天下午,就召集大家来修改。当然还有一点,不管困难有多少,千重山,万道水,我仍然顽强地继续……
想不到,屋漏偏逢连阴雨,我苦心经营的一盘棋里,还是有只棋子,就在关键时刻掉出了棋盘。
事情发生在我们刚借好了所有道具和许多服饰,准备进行一次连排之前。
那天下午,我们班要先上一节体育课,哪曾想,老师安排了对我们来说,难度很高的运动项目——跳鞍马。我可以跳跳小山羊,可鞍马实在跳不过去,就绕道而行。于是,后面的女同学们也就跟着我又是笑又是闹,一连串地绕过了鞍马。
邹老师虽眉头紧蹙,但是他也不勉强,对着我们说:“有谁可以跳的?”
早已阴天转晴的小芹,心情又好得小蝴蝶乱飞了。这几天的“白毛女”她跳得高兴呀,“北风吹”的焦急盼望也被她跳成了“扎红头绳”的欢快心情。
戚祯背地里对我叽咕:“她是不是与大春和好了?”
小芹很自信,像模像样地把手举了一下……只见,蝴蝶飞起来了,身轻如燕地跃上鞍马……虽然左手抖了一下,邹老师在旁边扶了扶,可她还是成功地跳过去了……这下赢得了大家的鼓掌和欢呼。
邹老师很高兴,立即给我们分析她的这一跳,优点、缺点……谁知,一个不留神,小芹已经又飞奔起来,向鞍马扑去,好像比第一次还要奋力……等老师回过神来,已经晚了……小芹可能想让自己跳得比第一次更好,力度加大而左手边依然是弱点,又拐了一拐……人越过了鞍马……但是,接着她就重重地摔倒在垫子上了。
我们站在起跑的另一边,也清楚地听到骨头折断的“咔”一声……紧随着,她就哭嚎起来……
所有人都扑向了她,邹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在不远处打篮球的男同学们也跑过来了。
喻班赶快去医务室把柯医生叫来,柯医生一看她的左胳膊已经红肿得有两个粗了,就知道伤得不轻,“怎么那么不注意!”她有点焦急地批评起来。
邹老师嘴里只剩下一句话了:“没有说一声就跳,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我也奇怪这个小芹,第一次举手示意,很是正规,第二次,反而突然偷跑……
学校领导也来了。廖校长亲自过来,与柯医生交谈了几句,立即将他要使用的车调来,虽然他马上要去宜春地区开会,这么一调用,他就没有车了,但也只好临时买票,乘长途客车去。这边由柯医生陪同,直接将小芹送去了南昌医院。
挤在我旁边的林苗说了一句话,惊醒了我,“白毛女胳膊断了,怎么办?”
是呀,我们的节目怎么办?我的心顿时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我们班的演出是安排在1976年1月1日元旦晚上。别的班的大合唱集中在前一天。
我又开始扳手指头,离演出那天,只剩一只手的数了。
小芹参与的节目是三个舞蹈,谁也没有办法马上学会,就只有我自己来顶了。我的困难是换服装要快,同时,《白毛女》的伴唱交给了戚祯,还有我的串联词朗诵,也只好分一部分给几个同学来承担了。
好在,我对节目的修改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我借了两条大横幅,请游老师写了“毛**万岁!”与“伟大的祖国万岁!”在每个表演后留在舞台上造型的人前面逐渐展开,左右各一幅,最后合唱时,就用横幅再次造型,变成船的两边的船舷……形成了一只大航船,边唱边前后高低起伏,犹如大船在海里航行。
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样做演出效果会怎么样?彭老师会不会认可……但我的大胆探索真就是初生牛犊才有的呀!
对于几段京剧演唱的修改,我让会唱的;比如老杨的《海港选段》,他就一唱到底。而那几个不太会唱的人,就只唱重要的部分,就像龙班长,他的杨子荣那段唱腔,只唱前面二句,后面让京胡拉曲调,由我在旁边诵读,他做几个动作来表示……到最后一句时,干脆要几个唱京剧的同学一起合唱:“美好的日子万年长”……如此,好像效果出来了。
在元旦的前一天下午,学校提前安排除我们二班之外的几个班的大合唱展演,这样就特地为我们班空出舞台,也就是多留给我们班一个晚上的排练时间。
哪曾想,学校原来是又要交给我一个新任务呢。
有个副校长,听说是专门管教学的何校长亲自把任务布置给了游老师:上级指示,明天人民日报会发表“元旦社论”,要我们班在展演前加演一个“庆祝元旦社论”发表的节目。
我愣住了!之前已经困难重重,并且,还不知道我们的额外努力,算是克服了那几个问题了没有?眼下这个任务却又加出来了,我们要在不知道社论的内容是什么的前提下,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完成一个庆祝节目!并且是由我们普师班来完成……就是文艺班也完不成呀!
然而,游老师说,你要尽力。没有商榷余地。
我突然想起在学校的道具仓库里有许多红绸,这可以两用……一道灵光突然在脑子里闪现,原来遇到了紧急情况时,人是会急中生智的……在这件事上,我深深体会到了,以前积累的许多排练经验,哪怕只是在山远地偏的库前小学里的一番努力,也会让我在紧急时候,帮我的忙了……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热闹的舞台场景……我就按照自己这个潜意识来构思……赶快写出来了四段三句半的锣鼓词……欢庆的词在我的肚子里现成就有,只要把“春节”替换成“元旦社论”……,四个男生在舞台后一溜排开,大鼓置中,锣钹两旁,前面由舞蹈组配合锣鼓词欢呼,红绸团花不断挥舞,等锣鼓词最后说完,就将红绸甩开,跳一段鼓声伴奏的舞蹈,嘴里只要喊“欢庆发表!元旦社论,……”
然后,这些红绸还可以给我们的“大海航行的轮船”再添色彩,船的中间要人叠人,站在**像的后面,举起红绸,前后安排两个人拉开,就像是系在船的桅杆上的缆绳……这样,一定会更有看头……
于是,我又兴奋起来,当即写好了锣鼓词,交给四个男同学,老杨大鼓,刘革新和小华锣钹,并由蔡同学说那最后的半句,敲小鈸。这几个人果然有本事,只排了两遍就成了。
我召集了十二个女同学,把我设计好的几个动作教她们,等喻班把红绸借来,她们也已经学会了一大半,怎么握住红绸做花,怎么抖开挥舞……那天晚上一直练到十一点,我们算是把这个“开场白”排练出来一个架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三十九人又全部到舞台上集合,所有人都卖力到忘我的境界了。事后想想,我都会感动得眼泪忍不住涌出来。我们二班的同学们那种情深意长,都在不言中呀!
我们要练熟庆元旦的节目,还要怎样利用红绸做个“桅杆”旁边的缆绳,搭成一只更精彩的大航船;怎样可以最快速度更换服饰;怎样合理放好每个人的道具,从哪里下台再从哪里上台……我每个细节都要思考到,每个连接都不能漏掉……
在晚上的演出前,我们充分利用了仅有的一个上午,与一个下午,大家都精神绷紧,思想高度集中,真是到了“奋不顾身”的极致了。
然而,不管怎么苦练,我的心里还是没有把握,七上八下的,好像整台节目都可以了,又好像还有很多问题……
终于到了晚上。
我扒拉几口饭,早早来到教室,桌子上已经放好了化妆品,那是游老师让学校的保管服饰演出用品的上届校友送来的。更没有想到的是,七六届的同学来了好几个,她们是来帮助我们化妆的。
记得有一个美丽大方的上海姑娘问我,“侬就是汪建华吗?”
我点了一下头,她马上坐在我前面,为我化起装来。她确实是个技术能手,经她的手我立马变了一个人。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那么美过,对着镜子傻看了许久……围在旁边的同学们很眼馋,都想要她化装,她却说:“我没有时间,只给主角化。”并让她们赶快去找别的同学,弄得我有点承受不了这份厚意了。
女同学们抢着化装,挤成一堆在等着,而男同学们躲着,但是,都一样给赶回教室来。上一届的学长们一点不客气,一个口径:上台演出,都得化装。她们其实是在教我们这一课呢。
又有一个七六届的学姐给我送来了“白毛女”——应该说是“喜儿”的服饰,翠绿长裤,红底白碎花的小袄,一根长辫子,还有一双芭蕾舞鞋子。她们前一天演出用了,特地为我送过来。我试着穿了舞鞋立足尖,还跳了几下,不行,没有把握,还是不立足尖的好,我就把舞鞋放进了桌斗里。
这时,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来喊我了,说是游老师找我,并要我们所有化好妆的人都去舞台集合。
我赶快先去换衣服,我想好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绿裤红袄先穿在里面,我的主装很简单,就是一套军装,套上去,可以完成串联词的朗诵,脱了,就是“喜儿”了。这时的我,匆匆忙忙的,只要穿得上套得住就什么都行了。
游老师交给我一张纸,这是学校领导要求的,是元旦社论的摘要,必须要我读一下,如此,学校领导可以坐在下面,不用上台发表什么演讲了,由着我们一个班来表演。
我又是急急忙忙看了一遍纸上密密麻麻的两段文字,还好,没有不认识的难字。我心里暗暗想,就是有,我也没有时间去查字典了,就读半边吧,也豁出去了。不过,我内心还是惴惴不安的,万一读成别字,在几百个师生面前,那种难以为情,真不可想象……
高安师范的大舞台,厚厚的紫红大幕关着,我们所有人都在台上集中,游老师三言两语作了最后的动员,就把指挥权交给我了。我也忘了自己本是个柔弱腼腆的女孩,马上竭尽全力地安排起来,当然还是因为我们有平时的努力,我很快就让乐队和演员们全部就位了。
然后,我一个人拨开幕布,站到了大幕的前面……整个大厅乌压压挤满了人,本来闹哄哄的,一看我出来了就马上静下来,而且静得出奇……我好像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那么地快,还有那不匀的喘息声音,似乎一大厅的人都可以听得见……我知道,丑媳妇要开始见公婆了……没有退路,是自己选择的,……我调整调整气息,终于勇敢地开口了……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底力,没有被眼前的大阵势吓着,由扩音器帮我送出去的声音,在大礼堂里回荡起来……我事后总是会想,我怎么没有害怕?我怎么没有逃下场去?……看来,那是因为在我的身体里,已经有了一个“功力”在发挥作用,它就是我插队六年半,库前学校锻炼了我,并赋予我的。
只是那张纸上的社论摘要太长了,我读了十来分钟。台下的观众有点不耐烦,台上造型等待的演员们都站酸了腰腿,(不过,是事后他们告诉我的,)可是,那时候就是得政治挂帅,谁敢怠慢,哪怕是1976年的元旦社论——差不多就是那场大革命的最后一个**——也得认真读完。只是想不到,会是由我,一个学生,在高安师范的舞台上,读了一大通的“轰轰烈烈的口号”,内容已经完全忘了,脑子里仅留了一痕,是一声叹息……
我播送到最后一句时,把手一挥,这可是个信号,幕布拉开了……灯光大亮,一台的人和红绸花立即欢舞,大锣鼓也惊天动地一起响起来了……喧天的热闹一下子就冲走了台下台上每一个人的不耐烦,久静后的突然轰动会让人心都跟着激动起来,大家血管膨胀,热血沸腾……于是,合着那种地动山摇的锣鼓声和欢呼声,大礼堂一片闹腾……
幕布又是在这种激动中拉起来的。在庆祝元旦、和元旦社论的政治任务后面,我们班的节目要开始了……全校的师生都在聚精会神地等待,想看看我们是怎么样的全班都上台?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既傻又不容易的事。
从《红旗颂》甩旗独舞到最后的大轮船造型出来,观众们都是被吸引的,他们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摇头不断,点头也不断,让我们都想不到的是,大家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一直到大幕伴着雷动的掌声最后被拉上时,还是没有人想离席……据后来有人评议,如果由文艺班的人、哪怕是专业人士来表演这些节目,也没有那么好看!因为不会表演的人居然可以这么认真;连步子都不会走的人,也居然敢正正经经地在舞台上、顺手顺脚地走一圈……,这已经不是表演的好与坏了,而是一种精神、会感动人的壮举了……
被感动的领导们到舞台上来了,与我们二班的师生们一一握手,他们说我们不是文艺方面的天才,但是学校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像我们这样的人才:可以把文艺表演的才能送到家乡去,送到农村去,送到每个偏僻的角落去……我们开了一个先例,让平凡的人迈出不平凡的第一步。
我看到彭老师了,他在观众席的第二排,他没有走,一直等着我们解散,就对我招招手,我飞也似地跑下舞台……
彭老师很激动地对我只说了两句话:“你很不错,七个问题全部解决了,而且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力。舞台效果非常好,可看性很强,这是你的编排功劳。”
听了他的话,我很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潮不断在澎湃,把该说的话都冲走了,我只会一个劲地傻笑:“谢谢老师,谢谢,谢谢……”
我哪里知道,这是对着应该一辈子都得感谢的恩师,最后的说话机会呀!因为,等我们寒假一过,下学期开学时才知道,彭老师调去了宜春师专了。可惜,我只说了“谢谢”两个字!更是在好几年后,我才知道了许多隐藏在另一个幕后的事情……总之,他不但是给我不客气当面提意见的老师,也是给我极大鼓励的导师,更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扶持我的真正贵人哪!他对我的寄望没有任何私心,就是希望我能够成为普师教育中的一颗螺丝钉。可是当时,我哪里会知道呢!我辜负了他!
世界上,是有一种真性情真品德的人,他是不会敲锣打鼓地来帮助你的,越是高贵的人,越是不会来索取任何回报的……可这都成了我一辈子的心病。遗憾和内疚会煎熬人的……现在,我一直执着地拿起笨拙的笔,想写,想说出心里的郁闷,不就是因为我的心里继库前的石队长之后,又藏进了一个了不起的人!
***************
耿坚编审评:
您要写的是您所处的时代洪流里您眼中的自我丶他人和社会,或者说,是一个青年学生群体。这个青年学生群体,既不同于在你们之前的王蒙《青春万岁》里写的青年学生,也不同于在你们之后的巜十六岁的花季》里写的青少年学生,知青下乡时代洪流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比起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对人世间艰辛丶生活不易丶前途难测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但因为读书太少,以及年龄还小,尚不能站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高度来看待眼前的一切。可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理想丶信仰丶事业丶爱情的追求没有磨灭,同时,由于已经有所阅历,于是在群体中生存也会有些"小我”心思,从而会有各种苦恼丶困惑。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人和事会有比较丰富细腻的心理体验。总之,您要写的是不同于其他时代只具有您所处时代的特质的青年学生群体。而在写"那些事”的时候,要事中见人,以人察事,笔墨重心在人,材料细心剪辑,细节围绕人物,加强心理描写,还是要写出几个像石队长丶小翠丶争胜丶余校长丶桑虹丶红红那样性格鲜明的角色来。
能不能放弃"斗争”的执念。好像很难,因为我们是从那个讲究斗争的年代过来的,思维有某种程度的定型。但即使不能完全避写斗争,还要与此同时去挖掘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以及年轻人追逐美好的梦想的努力。